故事获奖作品三等奖

 11.乡村教师的网络心愿

 作者/李贞贞 推荐/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本人是贫困山区的一名小学教师……希望社会爱心人士进行帮助!有意者,请给我留言,本人QQ……”因为这样的一条求助帖子,2005年网络热搜的词条中“陈发喜”的名字热度突然间提升,几乎所有关注到这条帖子的有好奇心的人,都在网络搜索这条帖子的发布者“陈发喜老师”是否真实存在。

“陈发喜老师”是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的一位普通的教师,现年五十二岁。他从20岁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如今已32年过去,陈发喜老师个人已经资助近百名学生。然而,他仍不满足于此。

“贫困生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于是我寄希望于网络,虽然网络比较虚幻,但是我想我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公布出去,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爱心人士响应的。”

“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以为我是骗子。”陈发喜不得不忍受对方对其身份和动机的一遍遍质疑。“最初确实有些受不了。但我可以理解他们,他们要材料、照片和学校盖章,无非是希望自己的爱心落到实处,所以我也尽力配合。”在陈发喜的努力下,一笔接一笔的善款让一个个濒临辍学的孩子看到希望。

2014年10月,借助点军区政府的力量,陈发喜老师建起了“喜伯伯爱心助学网”,主要发布待资助信息、已资助信息、资助流程、善款使用情况公开等。网站已运行近一年,从信息采集、发布到与爱心人士的公益活动策划,都由陈发喜老师一个人完成。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陈发喜老师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爱心助学上。“老陈平时为了自己的事情,从不愿意求人,但是为了贫困孩子的生活费,他不得不巴巴地四处争取资助。”陈发喜的老伴左学菊说。

近10年来陈发喜老师通过网络为贫困学生筹集资助款八十多万元,价值上百万元的救助物资。

陈发喜老师的助学事迹,现在在全国都已经小有影响力,不仅获得宜昌市、湖北省的师德标兵、教育先进人物、媒体十大致敬人物,更于2014年9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非常感谢社会能够帮助我宣传我的爱心助学行动,我所获得的荣誉,通过网络能够让更多人对我的网络求助行为放心,当然就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我一起来续写我的网络助学梦。”陈发喜老师说,他能够走上教师的岗位,多亏了当年老师们对他的帮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陈发喜老师说,他只想接起这根爱心接力棒,去关爱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尽一份社会责任。现在网络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网络规范越来越清晰,他的网络资助一定能够做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