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获奖作品二等奖

 3.历尽艰辛见芳华——记网络作家、农民“大V”宁学明

 作者/白姗 推荐/辽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朴素的衣着,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单从外表看来,36岁的宁学明和很多的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当你和他交谈时,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却操着一口纯正的“京音”,天南海北、国内国外、时事趣闻,不管哪个方面的话题,他都能给你说精说透;而在网络上,他以笔名“花千芳”带领着大批粉丝活跃于微博和各大论坛,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网络作家,还是一名客观公正、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红色“大V”。(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

打工路历尽艰辛 作家梦矢志不渝

“成功的希望和有利情况往往都出现在坚持之后,我现在能干自己想做的事儿,就是之前坚持的比较久。”宁学明这样总结自己的作家路。

宁学明出生在清原县枸乃甸乡筐子沟村,务农为生的父母靠辛勤的付出养育着他和妹妹两个人。尽管在学校里成绩很优异,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参加中考,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选择到大城市打工。虽然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不多,但是他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的强烈喜好,很早就萌生出成为作家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被他从家乡带到了城市。梦想照进现实总是残酷的,从十六岁外出打工,宁学明上过机械流水线,下过建筑工地,还在饭店里打过杂。前后十年的时间,他从事过很多行业的工作,经历了汗水和努力,也遭遇过拖薪欠薪的窘境,但是现实的苦难波折都没有使他放弃当初的梦想。打工的过程总是颠沛流离,没有能够静心写作的环境,他就找来一切能够获得的书本为自己实现梦想“充电”。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他始终带在身边的精神能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出自书中的名言,更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十年的打工生涯不仅让宁学明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和市井百态,也让他丰富了人生阅历,更坚定了自己从事写作的信心。为了把理想付诸于行动,他毅然离开了缤纷多彩的大城市,回到家乡农村开始尝试创作。

网络成就作家梦 家国情怀终不改

回乡后的宁学明不仅成了家,还通过自己的勤学苦干搞起了肉鸡养殖,家庭收入也得以迅速提高。生活方面逐渐稳定,宁学明也开始真正向写作之路进军。最初,他也尝试着将自己的作品向出版社投递,但是却始终不见成效。随着网络“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宁学明的家乡也被互联网覆盖了,在外打拼十年的他非常清楚网络的强大作用,村里刚一通网,他就立即成为村里用网的“第一人”。从2006年起,宁学明开始以“花千芳”的笔名在网上写作,并先后与17K、起点、铁血等国内著名网络小说发布平台签约,发表了《我们的末日》、《英雄无敌之中国人万岁》等玄幻小说作品,受到了一批书友的喜爱。

尽管在写网络小说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他逐渐意识到,网络小说这个以迎合读者口味的“快餐式”文学载体,并不能真正承载自己的创作意志。同时随着对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了解的加深,他敏锐的察觉到在网上存在着很多极端的声音,部分人通过网络对当下国内社会的热点事件发表不负责的情绪化观点,而理性、客观、公正的解读往往被这些情绪化的观点所淹没,而大部分网民在没有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之前,就被大量的负面情绪所裹挟。

看到这一情况,宁学明心中的家国情怀被唤醒了。在网上,他不仅直接投入到与情绪化声音的唇枪舌战中,更创作出了成名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部作品以宏观的视角,叙写了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历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读者剖析了从过去到现在国家翻天覆地的巨变,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华民族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文章在天涯论坛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日的网上点击量就突破了十万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如此多的共鸣,宁学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是谁扭曲了你的信仰》、《做个幸福的中国人》等评论文章相继问世,并陆续在《光明日报》、《求实》杂志等媒体上发表。

谈到自己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宁学明坦言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给自己带来了动力,也正是因为国家的进步才使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在从事写作之初,他以“花千芳”为笔名就是意欲中华大地欣欣向荣,这一方面是被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所感召,同时也是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坚持爱国主义情怀,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宁学明从一名网络作家成长为一名兼济天下的时事评论者,他客观公正的观点吸引了大量网民成为了“花千芳”的粉丝。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网友自发成立了3个500人的QQ群在网上交流思想,还成立了“花儿朵朵”国际政治评论团和创作团队,通过专业的信息收集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正能量,宁学明的写作道路也就此越走越宽。在2014年10月15日,宁学明作为网络作家代表参加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在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名接见。而会议一结束,他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多家中央和省市主要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从此“花千芳”也正式成为了网络正能量的代名词。

行路求知观世界 笔下书写中国梦

成名后的宁学明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活动,这也使他能更直接的了解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到四川采风的时候,宁学明来到了汶川灾区,在那里他见到了老城区被地震破坏的断壁残垣,悲恸于汶川人民遭受的苦难;来到汶川新城,他更震惊于灾区的重建速度,感慨于国家实力的强大。在上海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时,他惊讶于参会的外国知名学者都能熟练使用中文与中方专家进行自由的交流,他深深的感受到,强大后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拓视野后的宁学明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爱国主义创作的信心。在他的心目中,自我理想的实现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一名普通中国人带来的“红利”,而每一名普通中国人梦想的实现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中国梦”的主体。在被问及今后的写作方向时,宁学明表示自己将更多的“走出去”,切身实地的感受国家的发展壮大,然后用自己的笔触引导更多的普通中国人端正自己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