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获奖作品二等奖

 5.梦想开始的地方:重庆90后女生的网络生涯

 作者/重庆苇子 推荐/重庆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差不多从高一开始,我就学会了在网上看帖和发帖。如今我已成为一名大三学生,仍然改不掉老习惯,还经常去电脑和手机灌水。

在我看来,在网上码字很是轻松惬意,它毕竟不同于正规刊物,不那么高高在上。即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只要你写得幽默有趣,不落俗套,在这儿也很容易受到器重,小编老师甚至能让你过一把上头条的瘾,很多轰动性的东西都是最先从这儿出去的。

我在网上发的N多帖子,都被各大媒体报道或原文刊登过。这让曾经年少轻狂的我,更是感到特别特别高兴。互联网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十八岁生日那天,家人郑重地说,他们决定把我家书橱内几千册藏书全都送我,一本不落。我又惊又喜,要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多是父母在那个非得靠节衣缩食才能存活的年代买的。也算是有缘吧,我后来历尽千辛万苦,考进了四川美术学院,而我父母以前购书的地方恰巧也是这所全国有名的重点大学。听我老妈讲,当年川美图书馆房子不够,不知哪位领导异想天开,决定处理一批陈年旧书。事实证明,这做法的确不够明智,不少老师还公开表示过质疑。

那时我正面临高考,在市内美术联考中,我的专业总分得了253分,在两万名考生中排列第二十三名。这让我压力陡然一下变轻,便有闲心来整理我的藏书。于是乎我搬来一架人字梯,穿着维尼拖鞋,站在高高的书柜上,晃悠着将那些宝贝逐个清点了一遍。当时好生兴奋来着。哦耶,我终于也有像模像样的私有财产了!它们其中不少是民国时代和文革前后的绝版旧书,很多都采用古旧的繁体排版格式,让我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它们看上去很有秋天落叶的味道,黄灿灿的,像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日光SPA。嗳,看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时间长了,可累人啦,早该换换口味了!

我这些宝贝大多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尽管外衣破了,内衣发脆发黄,但在我眼里,书不是食品,哪怕搁得再久,只要内容还在,都不算变质。我挑选了一些从未见过的老书,拍成照片,写了一篇《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的帖子发在网上,希望能与大家一道来分享这种快乐,没想到引起极大轰动,全国许多媒体都对我进行了采访。众多网友也纷纷发帖顶起,表示“炫书”宣传了多读书爱读书的美德,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非常难得,相比之下,各种“美美”的炫富都弱爆了。百度百科因此将我称为藏书妹。

不过也有人讥讽我,说我同样是炒作,但以人民网、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却对我表示了力挺。2012年3月6日,人民网首页大图刊登了我“炫书”的照片。3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90后”女生网上“炫书”的新闻。2012年3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深夜邀我做客,让我和几位专家一起讨论读书话题。2012年3月21日,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布视频“E哥有话说”,赞扬我宣扬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美德,指责那些“炒作标签控”们总是把什么都给钉上“炒作”的标签。最后还补充说,宝马车和书并不是天敌,家有宝马车而又藏书千卷,何乐而不为呢?坐在宝马车里看书,要比“坐在宝马车上哭”有价值多了。

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一位知名作者在《炫书者的可爱》一文里写道:“书香世家,传书得人,这在读书人家里是多么欣慰的事啊。曾看到倪墨炎有篇《访书奇遇》的文章写道, 1976年,他在上海(一模)愚园路一老者家里,发现他书房满是上顶天花板、下踏水泥地的壁橱,收藏多为二三十年代各种珍贵书刊。这位老者对倪墨炎说:‘不敢夸口,我的破书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也是缺藏的。当年要是给唐弢、钱杏邨知道了,他们还不天天在我屋前屋后转!’而70年代末老者去世,他那三个不爱书的孩子将那么多宝贝书,一大卡车啊,就500块给卖了。我每每看到这段时,都扼腕叹息不已。前面那位90后的炫书爱书女孩,于她家人来说又是多大的慰藉。”

迄今为止,距我这篇网文发表已过去三年多了,我每天除了学习绘画,稍有空闲就手不释卷。我曾被评为天涯之星和凤凰之星,也是连续两届凤凰网十大青年菁英博主,我还在《当代》发表过两篇纪实文学,在华艺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长篇小说。2014年,《重庆青年报》记者对我作个人专访,特地在报道中提到《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将它称之为名帖。

2015年,我被推荐为中国大学生第十届年度人物候选人,作为在全国各大学范围内选拔出来的200名学生代表之一,在《人民网》和《中国大学生网》接受公众投票评选,尽管最终只获得了入围奖,但也算我人生中莫大的荣誉。

全国每天有几亿人上网,网络成了大家了解世界最主要的窗口,它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什么的就变得尤其重要。比较幸运的是,我虽然很早就接触到互联网,但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迷失方向。据我观察,不少人能够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们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走。

这世上本来有好多好多美味的食材,都可以摆成丰盛的筵席,可到了“麦当劳”和“肯德基”那儿,就只能变成几种单调的食品。可尽管这样,它依然大受欢迎。因为这遍布全球的老牌连锁店从来不讲究排场,也无高低贵贱之分。

即使是亿万富翁,哪怕他再不爽,撇着八字胡,腆着啤酒肚,身后还跟着两个手暴青筋的肥壮保镖,去了那儿也只能挤坐在火车席内,手捧可乐,一堆薯条,两只辣翅外加一块香喷喷的汉堡。消费水平基本一视同仁,充分照顾了平民意识。

这或许就是网络快餐文化热力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