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坚持打造“学习”新平台“学习大国”
作者:张建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学习大国”于2014年11月上线,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中央领导重要活动和中央大政方针的解读,以及对涉及国计民生热点话题的关注,打造思想交流、政策互动的平台,构建治国理政的学习新平台。今年全国两会以来,“学习大国”在选题时效性、文章可读性、内容可视化等方面下功夫,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做好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解读。综合来看,“学习大国”主要在做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坚持学习与解读相结合,注重时效性。从领导人在国内考察到出国访问,从重要会议、重要活动讲话到最新会见、会谈发言,“学习大国”工作团队着眼于“时、度、效”和“快、全、深”,快速反应。“学习大国”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在新闻敏感性、政策方针把控、理论积累等方面的优势,调动社内外资源积极性,在重大选题上设置议题,第一时间推出高质量的梳理和解读。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大国”推出系列文章,关注热点,回应关切。今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学习大国”约请人民日报总编室、评论部记者撰写《习总召集马云、任正非开什么会?》等三篇文章,分别从会议自身内容要点、历史脉络、参会发言嘉宾等多个维度做全面梳理。7月上旬,开设“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系列栏目,推出5篇原创文章。
其次,坚持原创为主,保障文章可读性。互联网时代,生产优质内容的方向始终不变。“学习大国”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在“对上不投机、对下不媚俗”的原则基础上,专注于生产原创稿件,同时适当转载一些优秀的学习类文章,保障文章的可读性。近三个月,“学习大国”在注重质量的同时,逐步提升原创文章的数量,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当下中国的发展理念、战略布局等。“学习大国”的原创文章经常被全网推送,其转载文章也有较好的传播效果。4月11日,“学习大国”推送了《学习时报》刊载的整版报道《担任过县委书记的最高层领导——〈习近平时代〉选载》,并根据新媒体传播规律,重新制作了标题,配发导读。最终《习近平总书记当“县官”的日子,长文值得一读》经推送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纷纷转载,网友积极评论,反响良好。
再次,坚持内容与技术相结合,发力可视化。“学习大国”综合运用H5、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时政新闻的全媒体报道,以可视化的形式让严肃的内容生动活泼起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高参与性、互动性与趣味性。领导人出访期间,“学习大国”推出《这些年,习主席在国外种下的友谊树》等多个产品,并根据领导人讲话制作了品种多样的可视化产品,被广泛点赞和转发。可视化的解读方式贴近读者,与文字稿起到互补作用。在《从这5个方面,看习近平的一“网”情深》一文中,“学习大国”对领导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大数据文本分析,通过生成的词云图概括讲话要点。6月27日,由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的《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第一季上线播出,视频图像采用仿古手绘风格,以新媒体、新技术生动呈现领导人讲话和文章中的典故,阐释其现实意义。每集微视频围绕一则典故展开,“学习大国”对全部10集进行包装,配文字推送,引起网民热烈反响。
最后,坚持服务与互动相结合,布局平台化。在坚持统筹报社采编力量之外,“学习大国”主动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理念,进行内容策划、生产、分发全流程的自我革命。“学习大国”致力于升级为高端时政内容的分发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与报社内外内容生产方、渠道合作方充分沟通对接,提升内容丰富程度,增强服务与互动功能,以更好满足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学习大国”在互动形式、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着有益尝试,通过扩大媒体间合作、拓展多元传播渠道,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