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Rocketship SI Se Puede小学正在使用Rock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混合教学。人民视觉
美国 逐步迈向“万物智能”
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市一家餐厅里,高松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兴奋地向本报记者介绍起他参与设计的一款名为“打折”的手机应用程序,“我们团队刚刚靠它拿下一场编程马拉松比赛的季军。”
3年前,高松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毕业后,来到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则在全球知名的地理信息科技公司易智瑞(Esri)进行暑期实习。
作为一名资深的互联网迷,高松日前刚参加了易智瑞首届实习生编程马拉松比赛。他与其团队一起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就是基于易智瑞公司员工福利考虑,将公司周边的餐厅、购物、运动等打折信息整合进地图导航系统,有助于公司人事部门了解员工喜好,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尽管它还是雏形,但一经完善,就能广泛推广至企业层面。”高松信心满满地说。
曾创办加州最大规模的编程马拉松比赛,现在“硅谷”一家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的哈达尔·多尔告诉本报记者,编程马拉松是软件工程师和互联网技术爱好者或称“极客”们的一场“盛宴”,在短短24或36个小时里,三四人组成的团队必须将一种创意或设想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方式,最终开发出可行的软件产品或应用程序。
自上世纪末诞生以来,编程马拉松一直是诸如微软、谷歌、脸书等众多美国知名互联网企业以高额奖金吸引年轻人,希望挖掘到创新点子和科技奇才的一种前卫的竞赛方式。多尔说:“创意和人才是互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编程马拉松就是一个重要平台。”今年4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的洛杉矶编程马拉松比赛吸引了近2000人参加,并有来自微软、IBM、亚马逊等跨国大企业的赞助,其过程中也着实诞生了不少好的点子和产品。
假如说编程是软件工程师或“极客”们的专业或兴趣,那么互联网早已成为美国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份互联网调查报告,有84%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表示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而15年前,这一数据仅为52%。报告说,受过大学教育、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城市居民更易依赖于互联网,同时18至29岁的年轻族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最高,特别是亚裔和白种人,比例分别高达97%和85%。报告也发现,美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4%飙升至2015年的58%。
“从早上睁眼那一刻,互联网就开始占据我的生活。”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2015届硕士毕业生、华裔青年黄承骏如是说,“起床后,我会拿起床边的手机,查查脸书和推特上的即时讯息以及电子邮件;吃早餐时,我会打开YouTube或Netflix等视频网站,了解当日新闻和网络流行事件;到了公司,谷歌文档处理软件或Dropbox等能够帮助我处理工作事务;下班后,要想和同事或朋友一起聚餐,打开Yelp或谷歌地图即有众多选择。”
那么,美国人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未来?来自阿肯色大学的韦斯·莫奇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世界已从“万物互联”逐步迈向“万物智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每日早晨,家里的咖啡机会自动煮好咖啡;没有牛奶,冰箱会自动订购;出门时,汽车已在家门口等候,并设定好自动驾驶的目的地。不过莫奇也坦言,只有科技界切实做到技术共享,打破企业与国家的界限,上述景象才有可能更快变为现实。(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 廖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