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网络问政”的进与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郑重提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明确提出“网络问政”的概念。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在持续探索通过互联网有效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排解民怨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网络问政”开辟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更好交流的全新平台。
1. 各级政府倾听民意,鼓励上网,减少上访
在中央层面,网络民意受到高度重视。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就房地产市场调控、医疗体制改革、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回答网友提问,网民通过新华网“发展论坛”发出的帖子就超过了10万条。8月13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法制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透露中央政法委机关每个月向他报告一次网民意见和建议。
公安部已经11次集中回复人民网网友留言,教育部、卫生部、国资委、审计署等部门也都先后回复了网友反映的问题。在湖南省人代会上,时任省长的周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网络民意提升到院士专家同等重要的地位。
江苏睢宁的“网络问政”力度很大。县委书记王天琦在“西祠胡同”实名注册亮相,网友也踊跃跟帖发帖,对整顿官风、城区道路建设、铁路问题、平抑房价等与县委书记展开探讨。全县各个单位均明确一名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兼任网络发言人,同时设有一名网络联络员,及时掌握网络信息,在48小时之内回复网民们提出的问题。2008年10月后被问责的108名干部中,78人与“网络问政”有关。2009年睢宁县进京、去省、到市上访总量同比批数下降32%,人次下降41%。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民怨,减少了上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制度化办理网民留言成为“时尚”
网民留言板这一形态在2010年继续快速发展。曾在200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各地党政机关的积极回应。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4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促成各地大量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有力化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一经验的鼓舞下,人民网“部委领导留言板”、“知名企业留言板”、“代表委员留言板”、“公安局长留言板”等板块相继开通。2010年9月“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也正式推出,在海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响。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留言超过39760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留言超过41802条。
此外,地方“网络问政”平台也发展迅猛。广东的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在2009年7月升级改版,建成了地方第一个系统化的“网络问政平台”,“捎话汪书记”、“有话问黄省长”等常设板块吸引了大批网民留言,网民给汪洋书记的留言超过了7万条。天津政务网和北方网共同创办的网络互动平台“政民零距离”栏目,推行“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让网民倍感亲切。被誉为“最务实也最有个性的官方网站”的成都市新都区“香城新都网”问政平台,以个性化回复,一改政府“刻板形象”,受到追捧。宁夏石嘴山市开设了“石嘴山人民议政网”,政府在网站上公开评议信访问题,公布信访事件的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市长的批件也清晰可见。
为了规范留言办理程序,避免随意性,制度化办理网民留言也已经成为了各地推进“网络问政”的一种“时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天津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包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在内的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明确了办理机构和流程。此外,吉林省委办公厅组建了网友留言督办处,云南、天津等信访部门组建了网络信访处,山西、河北等地还专门成立了社情民意办公室。广东珠海香洲区启动网络政民互动平台后,要求对网民发帖4小时内初步回应,5个工作日内正式回复,体现了政府运转的高效率。
3. 运用新兴网络互动载体,提高互动速度
“网络问政”的重要特征是与网民的互动,积极运用新兴手段强化互动,也就成为推动“网络问政”走向实效的重要环节。
网络发言人制度2009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水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江苏南京市委宣传部在“中国南京网”开设了“网络发言人论坛”,90名网络发言人均由所在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他们将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24小时之内受理网友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并在获得部门相应负责人答复后及时回帖给网民。
政府微博客上线也是加强官民互动的一个重要步骤。继云南省政府新闻办、湖南桃源县政府率先开设政府微博之后,公安系统微博在2010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0年2月,广东开设我国首批公安微博群,3个月内广东公安微博共发布信息近万条,粉丝总数逾10万人,评论总数超过3万条。此后,河北公安微博群、济南公安微博群等相继浮出水面。8月1日,北京公安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后,20天内访问量突破210万人次,“粉丝”近5万人。目前,新浪微博中带有“公安”标签的已达244家。
4. 争取政府的话语权,鼓励体制内“意见领袖”
积极利用网络空间发布消息、澄清事实,越来越得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在2010年9月江西上饶县一起拆迁冲突中,当地政府主动将冲突现场的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和一些证明文档在网上公开发布。虽然拆迁户和政府至今依然各执一词,但这对长期以来政府、拆迁户之间的纠纷解决提供了新路径。
网上民间“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日增给宣传部门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能否在体制内涌现一大批有号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意见领袖”?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等努力利用网络空间接近网民,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和副部长曹劲松在“政府新闻学”和“政府网络传播”上的研究、探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新闻办处长侯召迅以活跃博主身份发表的《在联合国会议上“收玉米”》,现身说法讲解中国网民的社会参与和言论自由度,也令人耳目一新。今天需要体制内“意见领袖”响应民意,情系民瘼,给网民讲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促进官民沟通,呼唤官场的党性、良知和改革冲动。党的文宣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只有封堵权没有话语权,把网上话语权拱手让给民间“意见领袖”,而且坐视网上的激进情绪愈演愈烈,却依然只剩封堵信息一招包打天下。
5. 重视本地网络社区(BBS)与“在地政治”
本地BBS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尴尬的发展境地,很多地方的本地BBS受到当地管理部门过于严格的限制。然而,网络是没有地界、国界的,限制网民在本地BBS的正常表达,会把网民赶到全国性的BBS如天涯社区,甚至海外BBS,会使地方性的事件变成全国网民关注的话题,掀起更大的舆论风潮,使当地形象受到更大损害。而且,不允许网民在本地BBS上与政府对话,政府就会失去随时了解民意的机会,使某些潜在社会矛盾发酵和扩大,无益于地方的真正和谐稳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10年5月提出,本地BBS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呼吁各级地方党政机构重视本地BBS建设,关注“在地议题”,争取就地解决网民诉求。江苏常州市长期重视本地论坛建设,市长在“化龙巷”与网友对话,环保局局长对发帖要求自己引咎辞职的网友设奖悬赏,被赞为“齐王讽邹忌纳谏”的新篇。上海搜房网实行“双版主制”,让专职管理员和居委会干部同时担任本小区论坛的版主,居委会搬到网上办公,及时了解和解决业主网友提出的诉求,探索了基层社区组织结合网络论坛进行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安徽芜湖利用当地论坛“市民心声”沟通民意,河南洛阳在当地网民中间推选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都是利用地方BBS提高政府治理绩效、增强官民粘合力的有益尝试。
六 政府对互联网管理的价值尺度
1. 多元舆论空间的网络管理
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较为保守的“乌有之乡”,自由知识分子集中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凯迪社区”,年轻人喜欢的“中华网社区”等网站,在各自用户中都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虽然各网站之间时有观念冲撞,大致也能和平共处。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师袁腾飞风靡网络,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教师”,因其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问题的见解引发尖锐争议,甚至出现了聚众到袁腾飞图书的销售点闹场的行为,但最终却也“相安无事”。这体现了互联网的多元化、包容性观念已为管理者认同。
互联网作为现阶段中国“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本身承载着中国各种社会情绪宣泄“窗口”的作用,保持这种合理、适度的多元性,无疑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也让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保有活力。
2. 保持信息自由流动和开放透明仍为上策
2010年5月,中断互联网10个月之久的新疆逐渐恢复了互联网业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说:“现在自治区形势趋稳向好,新疆正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需要网民贡献出自己的才智。”
新疆2009年“七五”恐怖事件后,如此长时间、大范围中断互联网服务,在中外互联网史上罕见。在边疆反恐等重大斗争中,这种临时性断网的举措实属迫不得已。但对于内地广大地区而言,在处置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的突发事件过程中,还是应该保持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自由流动和开放透明,这往往是平息事态有效的上策。
能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管理需从政法思维主导,转向意识形态思维主导。遇到突发事件和敏感话题,网上言论汹涌澎湃,政法思维关注的是社会当下的稳定,倾向于采取强制措施,封堵不良信息乃至所有负面议论,强行消除网上的杂音;而意识形态思维强调官民互动,占据舆论的主导权,用信息开放对付似是而非的流言和不负责任的谣言,用过细的思想工作来说服民众。单纯地封堵信息是容易做到的,网民和公众也可以暂时沉默,但在其内心深处,突发事件会留下深刻的划痕,留下对社会不公的愤恨,对政府的怨怼。
我们主张,网络管理需要“软硬兼施”,在坚决清理违法不良信息的同时,更要仔细了解网民声音背后社会矛盾的真实构成,把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官民之间的良性沟通和顺畅互动,小心翼翼维护社会公正。如何从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到同时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道歉,学会主动设置议题和转移议题,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对执政能力的新挑战。
3. 规范网络管理的主体和执法标准
现阶段,由于基层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社会矛盾众多,网络言论经常显得十分尖锐,这确实给网络管理带来了难度。新闻跟帖“实名制”、BBS话题过滤、限制部分网友的发言,现阶段的这些管理手段试图消解舆论热点于萌芽之中,一方面有利于引导网民理性建言,但另一方面,有时也构成对公众表达权的限制,影响了网络舆论秩序。而网络管理部门对这个尺度的把握缺乏明确的标准,有时显得进退失据。
事实上,网络舆论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就带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对于非理性和偏激的言论,网民会自发在跟帖或回复中表达不同观点,网络舆论最终往往都会走向平衡。删帖并不是最好,更不是最有效的网络舆论应对方法。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跨省删帖”,比2009年河南灵宝王帅案的“跨省抓捕”危害更大。跨省抓捕侵犯的是网民个体的权利,跨省删帖是地方公权力恶性扩张的标志。删帖保护的往往是一些不良官员,其对民主法治的破坏非常严重。
总之,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管理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对于互联网舆论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制定和落实科学的管理规范,避免网络管理受制于管理者个人的文化视野、价值观念、智力水平,乃至于瞬间情绪状态?如何规范网络管理的主体和执法标准,如何区分网民的正当舆论监督和恶意诽谤,如何管理日益泛滥的网络推手、甚至网络打手,如何约束“删帖”中存在的诸多乱象,都是目前网民呼声日高、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七、2011年网络舆情展望
1. 微博客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
预计在2011年,微博客的巨大作用将继续体现在对公共事件走势的深刻影响上。随着微博客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如果这种舆论载体能解决其合法身份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所有微博客均为测试版),无疑将在未来的网络舆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是否允许微博客的发展,以及给予多大言论空间,还在观望和思考。
2. 网络炒作和网络公关将产业化
由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制造舆论影响力的成本越来越低,同时又属于法律的模糊地带,对网络打手的行为难以施加惩罚,所以网络炒作和网络公关将更加自觉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对于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来说,在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博弈规则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也要警惕利益相关方仅仅出于经济动机,以网络打手的形式对政府和官员实施恶意中伤。
3. 门户网站影响力迅速消退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门户网站传统的“编辑-发布-阅读”的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虽然门户网站的新闻内容仍然是网民获取新闻最重要的方式,但舆论影响力将越来越小,在舆论引导上更是难有作为。换句话说就是:新闻获取在门户网站,展开讨论在互动社区。
4. 专业网站时事化,小众网站政治化
一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小众网站,也开始关注时事政治。如当年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摄影小众网站“色影无忌”率先对陕西地方政府提出强烈质疑。豆瓣网本是以书评和影评为主的站点,但网友开始以时政话题建立讨论组。在一些娱乐、游戏类网站中,年轻网友激动声讨BT网站关停、韩寒《独唱团》出版不顺,以犀利影评见长的“时光网”被整顿。在“魔兽世界”等游戏论坛中,网游爱好者们在讨论游戏之余不忘议论政府文化管理政策的得失。对于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围绕游戏审批权“打架”,有玩家制作了著名的网络视频《网瘾战争》,对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导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大加挞伐。
(作者祝华新 单学刚 胡江春 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