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然而,技术红利并未均匀惠及所有国家与人群。全球数字鸿沟持续扩大,发展赤字日益凸显,不仅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也威胁着全球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数字普惠行动倡议》(以下简称《倡议》)的发布恰逢其时,它不仅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响应,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务实行动纲领,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系统性、可操作的中国方案。
从理念到行动:构建包容、开放、可持续的数字未来
《倡议》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导,旨在通过行动构建包容、开放、公平、安全、可持续的数字未来。这也是破解当前全球数字发展困境开出的“药方”。
“包容”直指数字鸿沟的核心,强调发展成果应由各国人民共享,尤其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村居民及全球南方国家等弱势群体。
“开放”反对技术壁垒与数字保护主义,倡导标准互认、设施共用、生态共建,推动形成互联互通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网络。
“公平”聚焦规则制定权与发展机会的平等,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参与全球数字治理体系。
“安全”则是发展的前提,强调在推动创新的同时,必须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保障个人隐私与数据权益。
“可持续”将数字发展与绿色转型紧密结合,强调数实融合需服务于碳中和目标,避免技术进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可见,《倡议》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数字发展与治理中一贯秉持的“和合共生”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为全球数字合作提供了价值锚点。
七大支柱:系统性破解数字普惠发展难题
《倡议》通过七大行动方向构建起一个覆盖硬设施、软能力、应用场景、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全链条行动框架。
首先,加快普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根基。没有“路”,何谈“车”?《倡议》强调统筹推进网络、算力、应用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开放共享,并特别提出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这既回应了发展中国家“连通性不足”的痛点,也为全球产业链协同升级奠定基础。
其次,推动数实绿色融合创新是引擎。数字技术不能“空中楼阁”,必须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倡议》鼓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融入数字经济生态,并将“绿色化”作为重要导向,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平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也被纳入其中,彰显了对市场力量的尊重与引导。
第三,促进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前沿关切。AI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倡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释放AI红利,同时高度重视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伦理风险,并特别强调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AI能力建设,防止“智能鸿沟”加剧既有不平等。
第四至第六项行动则聚焦于人的维度。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旨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通过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解决“会用”的问题,尤其关注劳动者、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培训需求,确保技术进步不落下任何人;深化数字便民服务,推动数字政府与智慧生活圈建设,让公共服务更高效、更人性化,真正实现“数字为民”。
最后,促进数字普惠国际合作是保障机制。《倡议》鼓励加强全球智库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多方联合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知识共享、经验互鉴、协同行动的全球合作网络,为上述六大行动提供智力与资源支撑。
全球意义:从中国方案到国际共识
《倡议》虽由中国发起,但其内核具有鲜明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它不谋求技术霸权或规则垄断,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邀请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特别是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技术阵营化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倡议》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打破数字壁垒、重建互信提供了宝贵契机。
对于广大南方国家而言,《倡议》是一份“赋能清单”。它不仅关注硬件援助,更重视能力建设与生态培育,帮助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对于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而言,《倡议》则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使其技术、资本与经验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商业利益与全球责任的统一。
《倡议》的发布,标志着全球数字合作从理念宣示迈向务实行动的新阶段。它描绘的不仅是一幅技术蓝图,更是一幅关乎公平、包容与人类共同未来的社会蓝图。落实《倡议》,需要各国政府的政策协同,需要企业的创新投入,也需要学界与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驾驭数字浪潮,让技术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共同谱写普惠繁荣的数字文明新篇章。(作者:谢永江,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