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全球化普及进程开启,弥合“数字鸿沟”就一直是国际社会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目标。各方不断通过国际合作、能力建设与素养提升,力争“地球村”中的所有成员都能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共享数字红利。原本经过各方多年共同努力,这一差距有所缩小,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新兴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受技术“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等效应影响,新的“智能鸿沟”已然显现并呈现更加明显的极化趋势。传统数字鸿沟叠加新型“智能鸿沟”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复合型“新鸿沟”。

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社会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坦率讲,这种变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具挑战性。比如它会进一步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它们的技术水平与国内市场,还没有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做好准备。其带来的后果是,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努力与发达国家间有所缩小的差距,很有可能因为此次“换道”而重新拉大,那么,国际社会将可能面对新的“南北问题”。

这种鸿沟无疑将更加显著地体现在方方面面,由于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弱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在现实中衍生出来诸如数字权利、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尤其是从更为深层的社会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已然来临,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乃至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而缺乏相应教育机会的群体就会沦为数字时代的“新文盲”,被隔绝在智能社会的围墙之外。此外,信息层面的失衡同样不容忽视,全球超过八成的互联网信息由英语承载,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语料更是主要来自互联网信息,可以想见,即便是没有刻意的价值训练,长远来看,非西方世界的文化表达与知识体系在未来数字空间中都会面临“弱音”乃至“消音”的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包容、多元、透明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这个世界既不需要数字霸权,也不应陷入数字无政府状态,而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共识的规则框架。全球数字普惠行动正是旨在“对症下药”地从多维度入手,包括从数字基础设施入手,为真正的普惠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融合创新着力,真正释放技术的活力赋能能力建设与促进发展;以公平包容应用为导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交流最佳实践,更要坚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探索共赢的发展路径;当然,还应该更加强化数字素养的培育和能力建设,共同夯实普惠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关切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数字权利。

当然,新鸿沟能否有效弥合是一个需要用时间和实践去回答的问题。但与其他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予以解决的重大议题一样,其路径均是在形成共同认知的基础上,采取共同的行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新鸿沟”问题,再次呼吁与强调“数字普惠”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正如《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作者兰登·温纳也为此建议“我们应该努力想象并寻求建立与自由、社会公正和其他关键政治目标相兼容的技术体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数字世界现状与数字合作路线图实施的高级别活动”中指出,我们正处在技术治理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能让技术趋势超越我们驾驭它们和保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总之,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全球数字普惠行动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回应。数字普惠的征程注定漫长而崎岖,但它的方向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同频共振。在这场跨越新鸿沟的伟大远征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芯片、更智能的算法、更广的网络,更需要那份将技术光芒洒向每一个角落的人文坚持。数字普惠行动的最终目标,实际上与中国一直提倡并践行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均是面向未来,与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共同迈向全球数字文明的新纪元。(作者:李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