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是数字时代的价值追求。如何让技术之光穿透地域、阶层与能力的隔阂,照亮每一个角落,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推动数字普惠行动与合作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刻回应。它既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也致力于消除全球数字鸿沟和发展不平衡,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福祉的普惠性力量的切实行动。
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新质生产力、释放更大的经济增长潜能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然而,现实的图景却充满矛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当下,全球人类发展进程放缓至35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富国家间差距正在持续扩大,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则有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25年技术与创新报告》预测,到2033年,人工智能将发展成为价值4.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相当于德国的经济总量;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生产力、催生新兴产业并创造就业机会,但它也带来了权力集中,治理失衡,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人工智能可能加剧全球不平等,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
故而,《全球发展倡议数字普惠行动倡议》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数字时代深刻矛盾的清醒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普惠”作为价值追求,意味着数字技术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和人类福祉的尺度。普惠发展的价值不是一味追求数字技术带来的“高速增长”,而是更关注数字技术与环境、社会公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更强调让所有人群、特别是边缘人群都能够从数字技术的发展中获益。它超越了以技术为中心和“增长至上”的思维范式,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追求包容增长和共享繁荣,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彰显了对每个人在数字时代基本权利的尊重。
实现全球数字普惠的愿景是一个多维并举的系统工程,《全球发展倡议数字普惠行动倡议》包含的七项举措为数字普惠的实现勾勒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加快普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让数字接入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数实绿色融合创新,促进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应用,助力实现更好的地球环境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边缘群体,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开展面向劳动者、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普惠性数字技能培训,深化数字便民服务,让技术创新始终以人的尊严、权利和福祉为圭臬。实现全球数字普惠,绝非一国一域之事,必须搭建汇聚全球智慧的协作平台,群策群力,才能真正让数字红利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就是为了破解上述赤字,推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各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近年来,中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数字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数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显著提升。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数字普惠行动倡议》,就是想同世界各国一道,在主权平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分享经验,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数字技术更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展望未来,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我们呼吁各国摒弃固守冷战时期的对抗思维与零和博弈逻辑,超越地缘政治对抗,共同关注“普惠发展”的人类共同价值。国与国之间以邻为壑的技术壁垒和以“一己私利”为优先的封闭排他,不仅会割裂本就脆弱的全球数字生态,更将会使我们错失利用技术解决贫困、不平等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我们呼吁各方切实采取有效行动,特别是数字大国应展现出更大的政治智慧与全球责任感,共同推动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构建包容、开放、可持续、公平、安全的数字未来为基础,协力推进全球普惠繁荣发展。(作者: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