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11月8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合作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在全球发展倡议的指引下,本届论坛以“共谱数字蓝图 共促普惠繁荣”为主题,发布了《全球发展倡议数字普惠行动倡议》(下文简称《倡议》),该倡议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实绿色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公平包容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数字便民服务和数字普惠国际合作七个方面谱写了数字合作新蓝图,为各国继续深化数字合作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
“加快普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球普惠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倡议》中提出的普惠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数字基础设施在全球的广泛覆盖和统筹合理部署,以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都能平等接入数字技术和服务,从而消除数字基础设施鸿沟,赋能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发展,共同推进全球普惠繁荣。“普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人人可接入、人人可受益”,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底层支撑,是数字时代社会进步的基石。
“推动数实绿色融合创新”是实现全球可持续繁荣的关键引擎。《倡议》中提出的数实绿色融合创新是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深度协同,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高耗能、高污染瓶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期平衡。数实绿色融合创新发展要求从“牺牲环境换增长”转向“用数字创新护生态”,最终实现全球繁荣的可持续性、包容性与韧性三重统一。
“促进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推进全球包容性繁荣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应用”要求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而非加剧不平等或技术垄断的工具。为此,在经济维度需要打破增长壁垒,让资本、技术和机会更加公平地流动,赋能千行百业、开放合作;在社会维度需要减少结构性不平等,促进教育公平、医疗普惠、就业均衡;在治理维度需要增强全球协作与韧性,防范算法歧视、保护个人隐私、缩小“智能鸿沟”。发挥人工智能在全球包容性繁荣发展的驱动力作用意味着需要全球各国从“技术竞争”转向“协作共享”、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设计”。
“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是促进城乡均衡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倡议》中的“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核心要义是指通过“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地区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等数字化手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水平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使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最终实现全域繁荣。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赋能社会高质量繁荣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个体层面,数字素养与技能关系到个体就业竞争力,在产业层面,全民数字素养则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此外,老年人、低收入者、残障人士等数字弱势群体如果被排除在数字社会外,将会加剧社会割裂,降低社会普遍福祉。在数字文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已不仅是个人技能,更是国家重塑竞争优势的“数字基座”,只有筑牢这一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繁荣”的历史性跨越。
“深化数字便民服务”是构建智慧社会与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倡议》中提出的“深化数字便民服务”举措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技术赋能破解传统服务痛点,让民众在智慧化进程中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重构公共服务范式方面,要求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在弥合服务鸿沟方面,体现数字普惠的特殊价值;在提升治理温度方面,展现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最终实现智慧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质。
“促进数字普惠国际合作”是缩小全球数字鸿沟、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纽带。《倡议》提出“促进数字普惠国际合作”旨在通过跨国技术共享、能力共建和规则协同,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不被排除在数字文明进程之外。数字普惠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既包括各国数字基建的“硬联通”,也包括能力建设的“软联通”,还包括规则体系的“心联通”。促进数字普惠国际合作,不仅关乎技术扩散,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数字实践——是实现全球发展从“部分智能”到“整体繁荣”质变的关键。
面向未来,数字时代的发展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发展格局。唯有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深化全球数字合作共识,才能让数字化红利跨越各种阻碍,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公平、绿色、可持续的繁荣图景。(作者: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负责人、研究员)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