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曾经,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这里点亮星火、开垦春天,将苦难锻造为丰饶,靠奋斗孕育出希望。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依旧上演着关于信仰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动人故事。
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延安启动。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如何从延安走来?
今天,我们为何回到延安?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中国网信网米江晅摄。
铭记奋斗之志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中有深刻答案。活动现场,一声军号伴着“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的誓言,瞬间将观众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发出招生广告,上面写着:抗大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青年们可以随到随考,学习六个月就可以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曾说,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这就是最好的考试。在这场关乎理想与信仰的考试中,一批批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突破封锁奔赴延安。“学员们以窑洞、露天为教室,膝盖当课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亲自授课。”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介绍道,“10万将才离开抗大走上抗日战场,很多学员为民族解放血洒疆场。”
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中既有未来的军事政治骨干,也有满怀激情的文艺青年。活动现场,从《保卫黄河》到《军民大生产》《团结就是力量》,这些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旋律激昂、催人奋进,激励一代代青年扛起担当,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高擎精神火炬
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靠的是精神之光的指引。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怎样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之源?答案或许就藏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中。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与不朽篇章《为人民服务》有着特殊的缘分:“我出生于1944年,正是张思德同志牺牲、毛主席发表那篇著名讲话的年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便一直引领着我。”大学毕业后,她从北京毅然奔赴佳县。在这里,一次出诊经历深深触动了她:昏暗的窑洞里,一位产妇坐在沾满血污的土袋上,家人正准备用未经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这一幕让她瞬间明白了当地新生儿破伤风高发的根源。从此,她走遍佳县的沟沟坎坎,推广新法接生,普及卫生知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佳县的新生儿死亡率从千分之六十显著降至千分之零点六。57年过去,从青丝到白发,路生梅深情地说,“与其说佳县人需要我,倒不如说我离不开佳县人。不管我在哪里,只要患者需要,我都会立即回到他们身边。”
活动现场,路生梅朗诵不朽篇章《为人民服务》的经典片段。中国网信网米江晅摄。
正是这样的信仰,让无数人选择薪火相传、无私奉献。西安交通大学几代人西迁,在西北大地建起高水平工业大学;红色山村郝家桥从革命时期的“农村楷模”成长为新时代“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些跨越时空的接力,守护着不变的初心,铸就着精神的丰碑,让伟大事业在传承中永续。
绘就发展新篇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延安正以全新面貌迎接新时代。延河水涓涓流淌,宝塔山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安塞南沟村的道路更宽、山林更绿、产业更旺——那颗从黄土高原飞向太空的苹果,已成为造福百姓的“金果子”。
活动现场,延安安塞南沟村原驻村干部张光红讲述《延安苹果上天了》的故事。中国网信网米江晅摄。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延安正收获着沉甸甸的硕果:传统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跃进;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数字经济为老区注入新活力;即将通车的西延高铁将进一步打通发展脉络。延安产业的“含金量”与“含新量”与日俱增。
新时代的延安,同样吸引着新一代青年。他们中有立志传播红色文化的讲解员,有将外交事业作为人生选择的大学生,有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技术专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像埃德加·斯诺一样热爱中国的外国记者走进中国、来到延安。“作为新时代斯诺工作室的一员,我们将继续做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核心成员聂子瑞表示。
活动现场,聂子瑞表示将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网信网米江晅摄。
活动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全场合唱中落下帷幕,观众们全体起立,久久不愿离去。
(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