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一次讲解,而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张晓芹永远记得这样一个下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红军,在听她讲解时眼眶湿润,时不时用颤抖的手比划着当年行军的路,讲述了更多纪念馆展板之外的故事。近四个小时里,张晓芹从讲解者变成了倾听者,那些关于信仰、牺牲与坚守的细节,让她数次热泪盈眶。她说:“从此我立志要从一个讲解员成长为党史研究者,让更多人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
带着同样的追寻,10月16日-18日,百余名媒体记者、网络名人等齐聚延安,参加“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他们行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试图探寻“到延安去”在新时代的深层含义。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媒体记者们采访张晓芹。中国网信网李晓尹摄。
为什么今天要到延安去?历史不语,却已铿锵作答。八十多年前,诗人何其芳笔下“燃烧着希望”的青年,穿越烽火硝烟奔赴延安;八十多年后,新一代追寻者踏上这片土地,寻找精神的根脉与初心。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媒体记者们驻足在一张巨大的《解放日报》前,上面刊登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报纸虽显斑驳,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的论述,依然力透纸背,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李延俊表示:“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鲁艺精神的价值在于‘救亡图存’,那么在新时代,其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坐标。”这一精神坐标,正指引着当代文艺工作者和媒体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镜头记录时代,用笔墨书写传奇。
精神的力量,从来不止于思想的启迪,更在于实践创新。走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一项给苹果“敷面膜”的技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苹果生长过程中,通过喷施特殊溶液,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增加苹果的甜度,还能有效防范病虫害。”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产业创新科副科长康永湛介绍道,“‘苹果面膜’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套袋,能够帮助果农节约人力成本。”同样,在安塞区南沟村,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防雹网等设备设施,提升苹果优果率。延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5年,延安苹果优果率达88%;苹果种植面积达332.8万亩,预计年总产量突破5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可达551亿元。小苹果正催生出大产业,持续赋能延安乡村振兴。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展示的免套袋膜剂,即苹果“面膜”。中国网信网李晓尹摄。
从革命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科技兴农,延安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在现实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促进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的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转变,全市生产总值2021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2383.4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今天到延安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讲到底,是为了重温光辉历程,砥砺奋斗初心,不忘来时的路,更要走好前行的路!正如一位“95后”记者所说,“我们带着问题而来,背着答案离去。延安告诉我们,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