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延安,秋意正浓,晨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延河水静静流淌,宝塔山矗立于薄雾之中,这个中国革命的精神高地,见证着“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人的到来,见证着这群新时代的记录者如何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续写延安精神的当代篇章。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其中一队)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采访。主办方供图

回溯历史长河,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到群众中去”的号召,深入工农兵群体搜集素材,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脉搏、鼓舞人民斗志的经典作品。80余年后的今天,百余人组成的网络媒体采访团齐聚延安,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穿梭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南泥湾等红色地标,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新闻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内参观。中国网信网李晓尹摄

他们肩扛摄像机,手持稳定器,操纵无人机,运用短视频、AI等新技术传播手段,让革命历史在数字时空“活”起来。特别是一批年轻记者,他们带着数字原住民的独特视角和充沛热情,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蓬勃朝气,让延安精神在青春的诠释下更具感染力。

“作为‘Z世代’,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烽火岁月,但来到革命旧址,同样能感受到那种理想与信念的力量,我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同龄人。”“95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席聪聪的话道出了年轻媒体人的心声。

“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群众新闻网记者赵宇鹏紧接着说:“无人机航拍呀!既能呈现宝塔山与城市新貌的同框画面,也能深入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触摸历史。”

图为拼版照片,从上到下依次为《翱翔延安 航拍新颜》《红星照耀中国|延安苹果出国记》《【AI看延安】绿水青山何以就是金山银山》作品截图。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中国日报网 光明网

新时代下,网络媒体如何传承好延安精神?大家用行动作出回答。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参观采访时,不远处传来合唱《南泥湾》的声音。所有记者闻声而动,举着相机、手机快跑穿梭着寻找“声源”。在那一刻,记者对新闻素材的敏锐性和珍视,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到安塞区南沟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时,突降阵雨,很多记者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地方躲雨,而是纷纷脱下外套,护住自己的相机和无人机设备。采访时间有限,一位记者不等雨停便冲了出去,把伞扔开,对着镜头开始了视频录制:“朋友们,看到我身后红彤彤的苹果了么……”她语速平稳,胸有成竹,没有一丝狼狈。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齐声合唱《南泥湾》。中国网信网李晓尹摄

当被问及此次延安之行是否带来对记者职业使命的新感悟时,中国新闻网记者党田野感慨道:“当年,文艺工作者背着行囊深入窑洞、田间,用作品传递革命理想;如今我们握着话筒、扛着相机,本质上同样是‘时代的记录者、人民的传声筒’。”

新华网记者胡玥聪的理解更为具象:“职业使命是弯下腰听老乡唠嗑,是蹲在田埂拍视频……”“我们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更要像当年前辈那样,把根扎进泥土,用带着露水的报道,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每一篇报道中生根发芽。”

法治网记者任锐回忆道:“南泥湾当地的村支书告诉我,当年红军长征到达这里时,难以想象革命先烈如何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垦荒精神让黄土地变身新江南。”“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早已不再面临饥寒困苦的生存困境,但南泥湾的垦荒精神仍然可以给我们指引,激励我们用手中的纸笔记录下更多新时代的好故事。”

西部网记者李卓然作为陕西本地媒体记者,对延安并不陌生。他说:“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了反映人民心声、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新闻媒体工作者也应如此,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公室或网络上获取信息,而要真正走进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挖掘出最真实、最生动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争相采访讲解员。中国网信网李晓尹摄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这场跨越八十年的接力证明,真正的信仰永不褪色——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正以创新表达和不变的初心,让延安精神穿越时空,在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故事中焕发新生。

(中国网信网 王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