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延安,正以生动实践,展开一场贯穿今昔的对话。

从“思想殿堂”到“创新赛场”

过去,这里点亮思想星火;如今,这里点燃创新引擎。

杨家岭革命旧址里矗立的中央大礼堂,空阔的厅堂寂静无声,却似有历史的回响在激荡。这里没有复杂的设备,只有质朴的木椅与讲台。共识于此凝聚,星火自此点亮。

如今,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成为汇聚智慧与力量的新阵地。高校科研成果、企业创新需求等在此合流,共同为老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驱动延安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全速奔跑。

从“自己动手”到“智慧丰收”

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永在,只是手中的镢头,变成了智慧的“云”锄。

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支枪,开荒种地、破除封锁。那时的“丰收”,是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结出的硕果。

现在,安塞区南沟村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可视化追溯系统与气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等构成了果园的“智慧天眼”,让一颗颗红苹果,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金苹果”。

从“民族号角”到“时代欢歌”

那时的歌声,为民族新生而呐喊;今天的旋律,为美好生活而咏唱。

曾经,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内,李焕之正在指挥排练《凤凰涅槃》大合唱。没有专业的音乐厅,大家就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用这首歌寄托新生与希望,正如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期盼。

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大合唱气势恢宏,唱着不变的初心,也唱着时代的期盼,生动印证着文艺与人民心声的血脉相连。

从“伟大落脚”到“崭新出发”

这里,是胜利的驻足处;这里,更是未来的出发点。

当中央红军的队伍踏入吴起的土地,漫漫长征,万水千山,终于凝聚在这黄土高原上的坚实足迹里。这一刻,历史的焦点在此定格。

如今,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外,不远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和宽阔的道路,承载着新时代的步伐,奔向远方。

(中国网信网 文字/王宇彤 摄影/李晓尹 王宇彤 设计/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