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当前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政务领域在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要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深度应用,加快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带动全社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一、深刻认识政务领域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重大意义

系统谋划部署应用政务大模型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主动的战略抉择,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一)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大势、引领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竞争焦点,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式发展。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在经济、社会等关键领域的布局应用。政务领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技术赋能的重要“试验场”和“示范田”。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是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是主动拥抱智能化浪潮、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支点。通过率先在政务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模型技术体系和应用生态,不仅能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能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奠定坚实基础。

(二)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提升政府履职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需求和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凭借其在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知识生成和复杂任务处理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为创新政府运行机制、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构建集约化、智能化的政务大模型应用开发支撑体系,能够系统优化电子政务的业务流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能够显著提升行政执行效率,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高效协同;能够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向个性化、精准化、普惠化方向跃升,有效破解“数字鸿沟”难题。其核心在于推动政府履职方式实现从经验判断向智能驱动、从分散管理向协同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深刻转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智能化新动能。

(三)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政务大模型的深度开发应用,不仅能直接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更能通过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政务大模型作为强大的“数字治理中枢”,能够高效整合和分析海量政务数据、经济运行数据、社会民生信息和生态环境数据等,为宏观经济调控、产业政策制定、社会环境治理和市场风险预警等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率先垂范应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带动全社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落地推广、普及深化,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需求牵引。

二、准确把握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核心原则

《指引》为政务大模型的科学部署和有效应用确立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其核心原则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集约发展,统筹推进资源高效配置。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算力、数据、技术、场景等多方面要素。要坚持“系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做好跨部门协调协作,避免“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要坚持“集约发展”,依托“东数西算”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整合分散资源,构建集约高效的政务智能算力支撑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的弹性调配与动态扩展,显著降低整体建设和运维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应用,聚焦需求提升履职效能。部署应用政务大模型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需求,优先在共性、高频需求场景取得突破,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等,综合考虑安全、伦理、评估优化,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监管机制,形成可复用、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并以目标导向、场景驱动方式赋能政府履职方式从经验判断向智能驱动升级。同时,要注意弥合可能出现的“智能鸿沟”,让智能技术朝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要坚持“规范应用”,明确大模型的“辅助型”定位,编制面向工作人员的提示指南和应用规范,防范技术滥用风险和“数字形式主义”,真正提升使用效能。最终目标是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行政执行的精准性、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提升治理能力。

三是坚持共建共享、高效协同,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政务大模型技术复杂、投入大,需要汇聚多方数据资源和技术力量。最近,国务院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作为第一部促进政务数据共享流通的行政法规,对政务数据共享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并就健全管理体制、优化目录管理、细化共享使用规则、统一平台支撑、强化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系统构建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要坚持“共建共享”,在集约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权威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系统化推进高质量政务数据集的共建共享,推动垂直模型、知识库等资源的“一地建设、多地复用”,避免资源浪费和技术壁垒。要坚持“高效协同”,加强政企协作,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按需付费等方式引入企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技术和快速迭代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四是坚持安全稳妥、务求实效,筑牢安全健康发展底线。政务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安全是底线。要坚持“安全稳妥”,建立政务大模型安全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流程和应急处置预案。特别要加强对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应用各阶段的安全防护,防范数据泄露、模型“幻觉”、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算法偏见等风险,确保技术应用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运行。要坚持“务求实效”,通过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应用效能进行评价,重点对应用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政务大模型真正赋能治理现代化。

三、务实推动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见效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各级政务部门要以《指引》发布为契机,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多方协作,保障各项要求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

一是构建协同治理架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部署应用绝非单一部门或地区能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主导部门与参与主体的权责划分,以此凝聚共识、系统推进。各级网信、发改、财政、工信、科技、数据管理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共同研究解决政务大模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场景应用、安全防护、效果评估等全生命周期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省级层面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政务工作特点,确定实施路径与方法,同时加强对下级地区和部门的指导与规范,确保全国范围内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是健全制度规范体系。科学完备的制度规则是保障政务大模型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因此亟需加快配套制度与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一方面,应聚焦政务大模型的运行体系、数据治理、模型训练、应用部署、业务协同、安全防护、运维管理、权责界定和授权机制等关键环节,研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技术指南与操作规范,为政务大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清晰的行为导则与操作框架。另一方面,为保障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取得实效,有必要研究构建科学、客观、全面的动态评估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模型能力、应用效能、技术评估、成果评价等多个维度,以此对政务大模型的部署应用成效进行系统衡量,进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定期分析咨询堵点难点的解决方案,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好政务大模型的持续优化,最终形成“部署-应用-评估-优化”的闭环发展机制,促进先行先试应用成果的落细落地、应用推广。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能力。政务大模型的深度应用与效能发挥,离不开坚实的基础支撑体系与强大的能力保障机制。首先,要夯实数据基础,持续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的建设,统筹协调政务数据资源,健全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技术规范、安全防护、运维监管等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放利用,着力构建权威、准确、动态更新的高质量政务数据集和知识库,为政务大模型提供优质的数据“原料”。其次,要优化算力网络,统筹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提升算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与动态调度效率,为政务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既具备深厚政务业务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政务大模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

四是夯实安全保障要求。大模型的深度应用正重塑国家治理的技术生态,其安全问题已超越技术议题,上升为关乎数字主权与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命题。必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创新与规范协同”的辩证逻辑,将安全基因深度植入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全生命周期。在架构层面,需加快构建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在制度层面,要前瞻性设计覆盖数据权责、算法透明、应用合规的规则框架;在能力层面,亟需提升对新型风险的识别、研判与驾驭能力。唯有以系统思维平衡效率与安全、创新与稳健,方能使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真正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加速器”而非衍生风险的“变量”,为构建安全可信的电子政务提供坚实底座。

《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智能化跃升的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需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战略价值,以体系化布局、集约化建设、规范化应用为导向,统筹推进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为构建泛在可及、科学高效、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政务治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电子政务新篇章。(作者:王钦敏,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