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是千年运河中舟楫往来的文明动脉,是齐鲁大地上周而不息的儒学根脉,是丝路长卷里驼铃悠扬的开放血脉,更是武夷丹崖下儒茶共振的文明心脉。今年4月,这场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等主办的“何以中国”文化盛典继续在闽北大地上举行,以地域为经纬,以文明为内核,讲述着深厚绵长的中华文明故事。

图为福建武夷山大王峰。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 摄。

4月19日至23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开展。南平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拥有着“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等的发源地,既承载着自然的瑰丽,又蕴藏着文化的深厚。此次活动在南平开展,是要在绿水青山间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在千年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读懂中华文明。

试问中华文明何以跨越五千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答案便藏在丹崖碧水的自然馈赠中,更显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传承与创新的共振里。南平的山水,是一部镌刻着生态智慧的立体典籍。拥有“双世遗”殊荣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全球同纬度生态系统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场。在这里,黄腹角雉掠过茶田,中华穿山甲在腐殖土中穿行,雨神角蟾的鸣叫与九曲溪的潺潺水声交织成自然的交响,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星村镇茶园,茶农们正在采摘。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 摄。

南平的山水间早已写满文明传承的东方答案。从桐木关到燕子窠,从正山小种到大红袍……过去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武夷制茶人坚守传统工艺,将茶文化的外延越做越大。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人才返乡进茶园,成为投身家乡茶产业发展的“新茶人”。90后方舟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研发机械设备,全流程“护航”武夷岩茶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梁骏德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制茶师,引导他们热爱传统技艺,投身到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中。不止茶文化,朱子文化也在新时代得以活化传承。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稚嫩童声齐诵《观书有感》、青年歌剧演员蔡程昱用流行音乐演绎朱熹的《九曲棹歌》、“卡通朱子”IP集聚创意图片、动画作品、文创产品等,使得朱子文化破圈传播,广受关注喜爱。这些生动实践,恰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缩影。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有太多故事可以书写、太多精彩等待创造。通过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交流与互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得以被挖掘、传承和发展。如今,丹崖壁水间,书写的不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故事,更是中华文明与各种文明“美美与共”的世界性文明叙事。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各种文明基因,正通过活态传承,于山河经纬间连接,最终在“何以中国”的时空长卷上,勾勒出多元一体的文明图谱。(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