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雨浸润丹霞岩壁,九曲溪畔荡起时光的涟漪。

4月21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启动。活动以深入挖掘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武夷山“双世遗”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全面展示文化强国的福建实践,生动诠释“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

山水为幕、星河为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此徐徐展开。

“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以文化人 山水间流淌千年文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动现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第二十九世裔孙朱杰人与武夷山实验小学学生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八百余年前,朱熹在武夷山这片灵秀之地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使朱子理学在此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东亚文明的重要思想体系。

朱熹第二十九世裔孙朱杰人与武夷山实验小学学生在启动仪式现场诵读古诗。主办方供图

而今,AI视频《当朱子遇见孔子》以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场景,让朱熹跨越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孔子在氤氲茶香中相对而坐、品茶论道,孔子“有教无类”的仁者胸襟与朱子“格物致知”的理学智慧在此交相辉映,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恰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缩影。

活动现场播放AI视频《当朱子遇见孔子》。主办方供图

九曲溪畔,朱熹的脚步似乎从未走远,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许多文人雅士一样,他也喜欢题壁摩崖、讴歌山水,亲笔书写的《九曲棹歌》传唱至今。“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当悠扬的古琴与灵动的琵琶韵律声起,歌剧演员的歌声如林间清风,将观众带入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的诗画盛景。古老诗篇与现代编曲巧妙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以文惠民 草木间激发经济新活力

聚光灯下,不仅流转着学者大家的思想星河,更闪耀着万千百姓的生活剪影。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讲述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福建的生动实践,专家们用知识与热情,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让茶农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廖红说:“如今‘科特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将继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农业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在田野里绽放。”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在启动仪式现场讲解。主办方供图

在《点绿成金》节目上,武夷山市委副书记、市长余洲讲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护绿、扩绿、兴绿”。“一根小竹子”实现72般变化,远销海内外;“一片金叶子”成为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富民又强县;“一瓶来自国家公园的泡茶水”卖到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全覆盖;“一座武夷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这里,“福”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烈,“建”的精气神越来越充沛,武夷山水的今天越来越美好。

启动仪式现场,《点绿成金》节目表演。主办方供图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在武夷山,茶文化从未远离生活,从茶农指尖的技艺传承,到街头巷尾的茶香弥漫,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密码,正通过最朴素的方式,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以文润城 万里茶道绘出和美图景

茶叶虽小,却承载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以茶为媒的文明交融,印证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真谛,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绚烂图景。

活动现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常务副主任王风竹与武夷山市下梅村景隆号第十一代传人邹应文讲述万里茶道如何连接亚欧大陆,让茶香飘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咖啡馆、茶馆。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博士生马浩茗(俄罗斯)感慨万千:“中国茶进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我小时候,就对这片来自东方的树叶充满好奇,现在来到福建攻读茶学博士,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茶。”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博士生马浩茗(俄罗斯)在启动仪式现场讲解。主办方供图

冻顶乌龙茶原产地——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凤凰制茶厂负责人林其昌和夫人庄銮凤,诉说着两岸茶香同根同源的血脉情深:“170年前,鹿谷村民林凤池前往福建赶考,还乡时从武夷山脉带回36株茶苗,在当地引种成功。由于昔日的茶园冬天会结霜,茶农冻着脚才能上山顶,因此取名为冻顶乌龙。这些茶树能在台湾生根发芽,靠的是一代代茶人的传承。2013年,我们回到武夷山回赠茶苗,完成了这个跨越百年的约定。谷雨已至,又到了采茶时节,我们再度回到了武夷山,让我们共同做好中国茶。”

启动仪式现场,《人在草木间》节目表演。主办方供图

时光流转,今夜的山风与千年前无异,每个场景都是历史与当下的隔空对话。当夜幕渐深,九曲溪水倒映着漫天星辰,剧场化作一艘承载文明的方舟,载着中外宾客在茶香与光影中穿越千年。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我们昭示:中华文脉如武夷丹山碧水,既坚守本真又奔流不息,既扎根厚土又拥抱世界,在传承创新中奏响生生不息的文明乐章。(中国网信网 吕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