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闵山闵水间,物华弥新,文明不朽。
近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深入福建南平武夷山,在山水之间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图景。
延绵山脉里的生态文明
武夷山纵贯南北,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
图为福建南平武夷山月亮湾。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 摄。
春日烟雨朦胧时,武夷山国家公园云雾缭绕,丹崖若隐若现,九曲溪水穿行其间,恰似一幅水墨长卷。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于2021年又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280平方公里,横跨福建、江西两省,保存着中国东南部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在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6.7%,栖息着7407种野生动植物,黄腹角雉、中华穿山甲等珍稀物种在此悠然生息,雨神角蟾、武夷林蛙等新物种接连被发现,因此这里被誉为“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
山水间流淌着东方生态智慧。为精准追踪生态动态,武夷山国家公园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监测建设体系方案》,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记录仪等设备,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如同铺就一张大网,触达国家公园各个角落,并通过智慧化监测系统打造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当代样本。
2024年5月1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运营。从这条风景道看过去,燕子窠、青龙大瀑布、朱子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被串联成线。沿路行走,便可入茶园、走茶路,感受“茶园、茶径、茶村”的慢生活。
绿色叶脉里的发展文明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武夷山的绿水青山,正以惊人的效率转化为金山银山。
图为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 摄。
一片绿叶带富一方百姓。在武夷山,12万人以茶为生,种茶、制茶、卖茶,茶产业生机盎然。走进武夷山脚下的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大豆套种固氮、油菜花海诱虫”技术,“每年3月下旬,燕子窠茶园里的油菜压青还田;春茶采收后,会继续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直到9月至10月大豆压青还田。”这种科学套种绿肥植物的方式,使得茶树内质变得更厚重,茶叶也变得更耐泡,农民的收益也因此增加了30%以上。在创新制茶方面,非遗传承人梁骏德讲述了他的故事,“2005年,我和几位茶友突发奇想,采茶树的纯芽头能做龙井这样的高档绿茶,怎么就不能做高档的红茶呢?考虑到红茶需要揉捻,春茶制茶成本太高,不现实,于是我就想到用夏茶的纯芽头来做。在当年6月7日,第一泡‘创新红茶’——金骏眉诞生了。”金骏眉的诞生填补了国内高端红茶的空白,逐渐带动了武夷红茶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想象力不止于茶。在南平,“一根竹”培育了包括几十个类别、上万种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在邵武竹立方生态科创馆中,展示了竹家具、竹家居、竹餐具、竹工艺品、竹装饰等竹制品。“竹材为可再生资源,其生长周期短,可循环利用,在固碳、水土保持和水流域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益。”竹立方首席讲解员周鑫敏介绍道。据统计,2024年武夷山市竹产业总产值32.94亿元,同比增长8.04%。“以竹代塑”“以竹兴农”正成为当地促进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氤氲茶香里的文化传承
武夷茶香氤氲,浸润着山水,更持续传播着千年文化。
图为朱熹雕像。主办方提供。
近千年前,朱夫子在此饮茶作诗、观水悟道,在武夷精舍煮茶论理时写下“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品茗惬意;从九曲溪的奔流不息中参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朱子学说穿越千年仍有生命力。”考亭书院山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介绍,“近年来,朱子文化逐渐进校园、进社区,能够看到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不止朱子文化,茶文化也早已传播四海,在新时代焕发着新光彩。武夷山下梅村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的起点。“万里茶道”又称中俄茶叶之路,全程达1.3万公里。大约400年前,这条路以茶叶为纽带,从武夷山下梅村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纵贯中、蒙、俄三国,将东方与西方紧密相连。如今,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首列“大红袍号”列车相继从武夷山开行,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活动陆续开展,正谱写着“万里茶道”的新篇章。
图为桐木村正山堂展示的“万里茶道”图。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 摄。
当世界通过一座丹崖、一片茶叶、一缕茶香读懂中国,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生命力。
从丹崖碧水的生态守护,到绿叶竹海的产业振兴,再到岩骨茶香的文化传承,武夷山以生态为基、发展为脉、文化为魂,交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答卷。(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