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在广西柳州,山歌不仅是日常的文娱活动,更是根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从唐代传唱至今的“歌仙刘三姐”传说,到如今鱼峰山下万人对歌的盛景,柳州以山歌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经济,书写了“以歌塑城”的壮美篇章。

图为鱼峰公园入口展板。中国网信网柴于涵摄。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三姐山歌”代代传

鱼峰山与小龙潭的山水之间,传唱着刘三姐用歌声反抗压迫、讴歌自由的传说。这一传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壮乡儿女集体创作的文化符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千百年来,人们因纪念和传唱“刘三姐山歌”汇聚于鱼峰山下,自发形成“柳州鱼峰歌圩”。

柳州鱼峰歌圩是以柳州市鱼峰区鱼峰公园鱼峰山为核心,包括江滨公园、龙潭公园在内,辐射鹿寨、柳城、融水等县区的山歌歌唱文化空间与歌咏习俗的总称。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歌圩,以其历史文化深厚、各地山歌手齐聚和线下传统山歌对唱、线上直播山歌传唱等优势,吸引全国各地山歌手纷至沓来,成为“全国山歌圣地”。

2014年,“柳州鱼峰歌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柳州鱼峰公园管理处文化旅游科科长龙筠介绍道:“三月三期间,鱼峰公园人流量达到13万人......山歌的传唱没有门槛,唱爱情、唱生活、唱家庭,弘扬宪法、宣传法律法规,人人都能唱出一两句来。”

打通传播新渠道

不断壮大山歌文化产业

进入鱼峰公园,错落有序的歌圩映入眼帘,整个公园都洋溢着喜庆和谐的热闹景象。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柳州山歌对唱形式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打通新媒体传播渠道,数个百万级网红主播在鱼峰公园集结,以龙潭湖为中心向外延展,形成大大小小的歌圩,将创新的词调、新潮的动作融入传统山歌,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同时,鱼峰公园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和特定的山歌传唱基地,为日常市民山歌传唱提供了保障,逐渐形成山歌“天天唱”“周周演”“月月比”以及山歌免费学等新型形式,不断壮大“刘三姐山歌”文化队伍。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说道:“三月三除了给学徒上课,就在鱼峰山唱歌了,还在政府的帮助下开了个人账号,组成了直播团队,现在听我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多,徒弟收了两三百个,很高兴能把山歌文化传承下去。”

图为鱼峰公园内设三姐歌台。中国网信网柴于涵摄。

柳州山歌正以数字技术为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以文化赋能经济

促进山歌人文和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到广西,就想到山歌了。”山歌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图为鱼峰公园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内设展览。中国网信网柴于涵摄。

柳州每年策划“鱼峰歌圩”品牌系列活动,在三月三和中秋节期间,举办“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和“歌仙刘三姐”广西“山歌王”争霸赛,吸引全国“山歌王”、优秀山歌手和东盟国家优秀歌手来柳州,进行比赛、展演。通过山歌爱好者、各地游客在歌圩对山歌的互动和体验,不断释放山歌文化的经济价值。

经了解,公园不定期规划山歌活动区,增设山歌对歌台、直播点,推动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歌仙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引导发展山歌直播团队,通过直播、拍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增加收入,带动传承人就业。

龙筠科长介绍道:“刘三姐山歌之所以被口口相传,是因为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柳州大力推动“刘三姐文化”转化为“刘三姐经济”,以文化赋能经济,促进山歌人文和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圣地”的文化旅游品牌。

这座以工业闻名的城市,正用最柔软的文化力量重塑城市品格。当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能迸发出磅礴之力。(中国网信网 柴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