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此句,道尽后人对孔子的尊崇与敬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山东济宁曲阜,在千年古城、孔子故里,“当一天孔子的学生”,追溯齐鲁文化之源,感受这片土地上儒风鲁韵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见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山东省济宁市尼山圣境大学堂。中国网信网郭研 摄

新老“三孔” 文明根脉深植处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又称“老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供儒客朝拜之圣地。历经千年岁月洗礼,“老三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象征。在保护好、传承好“老三孔”基础上,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和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应运而生,其充分汲取“老三孔”的文化精髓,古为今用,使文明根脉不断延续。从“老三孔”到“新三孔”,采风团一路挖掘文明根脉,深切感受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孔府内宅《戒贪图》。中国网信网米江晅 摄

“这就是‘网红打卡点’——《戒贪图》。”跟随孔府讲解员的脚步,网络编辑记者们纷纷驻足在孔府内宅一幅彩色壁画《戒贪图》前,望着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犭贪”,耳边似响起那穿越千年的谆谆教导——“克己复礼为仁”。《戒贪图》作为孔子家训,告诫后人切不可贪婪纵欲。不仅如此,从孔府的建筑布局到家族礼仪规范,从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方式到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道,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无处不在,成为家族凝聚力与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

采风团在孔府内宅驻足观望。中国网信网米江晅 摄

在孔子研究院的“孔子与儒家思想”体验区,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班潇指着“仁者爱人”展示区中一段孔子名言讲解道:“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体现的是一个‘敬’字。在孝敬父母时,不是单纯给予衣食住行,也要给予精神上的重视、安抚。不然,和养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番讲解,让众人陷入沉思。

资料图:孔子研究院

从古老的家训警示到日常的人伦规范,文明根脉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粗壮。漫步于曲阜的大街小巷,儒家文化的印记俯拾皆是。儒家文明根脉已深深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曲阜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底蕴,持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科技助力启新智

历史长河中,新老“三孔”相互辉映。在传承发扬儒家文化上,“新三孔”主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科技加持下,儒家文化的传播逐渐“鲜活”起来。

“叮!”“孔夫子”给你发来一条微信:“我在夫子问答等你,快来和我聊一聊吧。”相比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孔子博物馆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形式,打造了多个开放式体验场景。通过“夫子问答”场景体验,参观者可以给“孔夫子”发私信请教《诗经》中的经典内容,也可询问诸如“怎样才能高效率学习”等贴近生活的问题,接到信息的“孔夫子”则会引经据典作出回复、给予启发;在“鼓瑟击磬”的装置面前,伸手触摸屏幕便可拨动“琴弦”,敲击“磐石”,聆听瑟与磐的美妙音色;还有“稷下学宫”趣味互动设施,以游戏化的方式让参观者实现与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平常我们往往感觉孔子这样的圣人是遥不可及的,但在我们博物馆中,大家能通过这些体验式的场景活动,更近距离地接触孔子、学习孔子。”孔子博物馆讲解员周新萌介绍道。

孔子博物馆“鼓瑟击磬”装置前,记者拨动“琴弦”聆听瑟音。中国网信网米江晅 摄

化雨润苗续新风

如今,古老的儒家文化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丰富多元的传播渠道和体验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并能让青少年在趣味盎然的探索中汲取儒家文化的智慧精华。

在济宁,位于任城区的一家“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吸引了采风团的目光。走进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的书法教室,学生们在书法老师的讲授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孩子们对汉字的演变比较感兴趣。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学习甲骨文,通过甲骨文+书法、甲骨文+绘画等教学形式逐渐培养学生对甲骨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甲骨文教学中融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学习《论语》《诗经》中重要诗句的甲骨文写法,既能够提高甲骨文识字能力和书写能力,也能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办公室副主任仲亚洲介绍道。儒家文化与甲骨文教学的交融碰撞,正孕育出无限可能。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学生练习书法。中国网信网米江晅 摄

从古老圣迹到现代学府,从家族传承到社会弘扬,儒风鲁韵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儒家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中华文明在岁月长河中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熠熠生辉,永不磨灭。(中国网信网 米江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