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南北贯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2014年6月22日,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沿线拥有南运河德州段、中河台儿庄段、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东平戴村坝等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

(图为: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

十年间,山东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让千年运河展现出“齐风鲁‘运’,通江达海”的崭新风采。

抢救性挖掘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迎来“新进展”

千百年来,大运河为山东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独特文化风貌。为做好资源开发的“硬性准备”工作,山东统筹实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历史上,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镇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被形象地称为“水脊”,曾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明代启动的南旺枢纽水利工程,为明清大运河500多年的漕运通畅奠定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山东对该遗址进行不间断考古发掘,并于2014年建成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包括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古建筑群和古河道遗址,其中,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采用文物藏品、历史文献等实物和图片模型、3D演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现水工技术成就和大运河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特征。

(图为:南旺枢纽水利工程遗址 来源:闪电新闻)

诸如此类的保护工程还有很多。从再现沿运历史名城真实风貌的大运河台儿庄(月河)段驳岸修缮保护及安全防护栏加固工程,到挽救因运河断流而衰落的八角鼓民间艺术,再到修葺一新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重新开放,山东深入挖掘历史、修复遗迹,用实际行动细心呵护着这份悠久的历史文明。

创新引领 文旅融合形成“新势能”

在泰安,百里运河风情游线路将运河之心戴村坝、千年宋城、安山古镇等景点串珠成链,对运河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宋不夜城将运河元素融入实景演艺,游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丰富的东平运河文化。

(图为:戴村坝)

在聊城临清市,魏湾镇以贡砖传承基地为载体,打造“工厂+博物馆+传习所+研学游”一体化平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魏湾镇也被评为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

在德州,计划总投资220亿元的“一廊六片”运河文化景观带工程正在实施,漕仓遗址、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文创园、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重大项目将串珠成廊、向河而生,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场景,成为德州新的城市客厅。

(图为:台儿庄古城)

在枣庄,台儿庄以文塑旅复建运河古城,以点带面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40多座依托鲁南文化和运河文化新建的文化展馆,让“躺着”的历史“站”了起来:10余处京杭大运河流域内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店铺被生动还原,600余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式招幌令人应接不暇。景区还“链接”起元旦、春节、元宵三大节日,每逢假期便会开展社火巡游、火龙钢花等非遗类演艺活动,“到台儿庄古城过大年”成为枣庄市文旅新名片。

从舟楫便利到文旅兴盛,创新引领下,流淌在山东的京杭大运河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以“生态+”模式 绘就运河沿线“新风景”

2022年4月28日,随着一声“开闸放水”的吆喝,汩汩的大运河水从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水利枢纽缓缓流出。在等待了一个世纪后,京杭大运河终于首次迎来全线通水。而这,正是山东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完成南水北调沿线324个治污项目、投入90多亿元实施东平湖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安置湖区群众6.3万人所换来的满意答卷。

(图为:四女寺水利枢纽)

近年来,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与修复,山东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以“生态+”模式打造运河沿线最美生态,推动流域环境持续改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枣庄市重点落实“三个全面管控”,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进行截污控源,到济宁市累计在南四湖湖区、主要河流入湖口、污水处理厂末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74处,进行生态修复,再到德州市在古运河畔西陈沟区域规划建设21.5公顷的湿地公园,打造城市发展重要的蓝色生态轴线、绿色景观长廊,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运河文化被赋予了绿色发展内涵。一幅水清岸绿景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千里生态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大运河两岸徐徐展开。

古“运”新生 现代化内河航运开启“新航程”

因运河而兴,济宁是京杭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济宁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目标,全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产业,全力突破港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京杭运河济宁段主航道全面升级为二级航道,可通航万吨级船队。散小港口统合为主城港区、梁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梁山港、龙拱港、跃进港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同时,济宁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在京杭运河与瓦日铁路相距最近的梁山县“点穴式”建设梁山港,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运河成功“牵手”,助力济宁港一跃成为山东省内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成了京杭大运河上“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大型航运物资集散地。

(图为:济宁港航梁山港口 来源:闪电新闻)

今年1—5月,济宁港航完成货物吞吐量4034.3万吨、同比增长44.3%,集装箱吞吐量13.13万标箱、同比增长85.1%。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正重新焕发生机,让济宁这个不临江、不靠海的城市通江达海,成为新时代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水道”。

创意呈现 新时代运河故事有“新精彩”

走过2500多年悠悠岁月,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已不仅仅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炎黄子孙民族认同感的精神长河。为古老的文化根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新视角新技术赋能运河文化传播,讲好大运河故事,也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山东在创新表达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IP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谓形式多样、遍地开花:2021年11月,山东省委网信办联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微博、搜狐、腾讯、今日头条、抖音及全省117家新闻单位同步启动“沿着大运河看山东”网络主题活动,共发布各类稿件1.2万篇次,阅读量1.6亿人次,全网联动、矩阵传播,让“运河之歌”唱响网络空间。2023年4月,山东省委网信办组织开展“千里运河新画卷”网络名人行活动,邀请网络名人、媒体记者组成采风团,深入大运河山东段,对德州、聊城、济宁、枣庄四个城市25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沉浸式打卡采风,以短视频传播为特色,通过网络名人视角呈现新时代大运河发展变化新画卷,总传播量达到2.2亿人次。2023年8月,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推出“通江达海好‘运’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邀请人民网、国际在线等20余家网络新闻媒体记者赴枣庄、济宁、聊城实地采访,挖掘齐风鲁韵与运河文明奇妙碰撞的时代价值,讲述千年运河、沿岸城市与运河人家的发展故事。活动期间,共发布稿件900余篇,总阅读量达1.14亿人次,奏响山东“通江达海”精彩乐章。

2024年6月22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作为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之一,山东聚焦10年来大运河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显著成效,以网为媒,着力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和新的时代内涵,讲好大运河焕新蝶变故事。

水波为纸、桨帆做笔,流淌在齐鲁大地上的千年运河,描绘出齐鲁儿女踏实苦干的精神风貌,也谱写出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过去这10年只是短短一瞬。但正是这10年,大运河周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空前加强,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古老运河正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逐渐让世界读懂“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