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版图上,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倘若从高空看去,又会发现有这么一条河不“走”寻常路,它整体上呈南北走向,连接着北京与杭州,它就是京杭大运河。

围绕这条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古人贡献了超凡的智慧。

借水行舟 将更多的河水引向北方

元代开凿的京杭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由于当时黄河泥沙不断堆积,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镇,地面逐渐升高,成为整条大运河的最高点。大运河的水能否越过这一“水脊”继续向北流,确保漕运不断航,成为一大难题。

明朝初期,为解决这一难题,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引汶济运。将大汶河水引至南旺最高点,实现南北自如分流。首先在戴村筑坝,拦截汶水,而后开凿一条小汶河,将汶水引至南旺分水口。而南旺的运河水量北少南丰,如何才能将更多的水引向北方?

宋礼和白英在小汶河入运口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起石堤,北向水道西侧的河岸修成较为平缓的弧度,水便像冲入盆底一般大量流入;南向水道西侧的河岸较为平直,水仿佛冲向平盘,留存较少。由此,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河,实现了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

这便是古人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统筹规划、精准施策的治水智慧。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运河漕运在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畅通无阻。南旺分水枢纽也成为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是京杭大运河史上的伟大创举。

科技赋能 护佑一江清水北送

近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扬州市的江都水利枢纽,这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的起始点。

江都水利枢纽。郁兴摄影。扬州网信办供图。

江都水利枢纽南滨长江,北连淮河,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水网四通八达。在这里,四座大型泵站同时开动,1秒内可将500立方米的水送到大运河,1天可抽0.43亿立方米的水,沿着京杭运河故道、平行河道,一路向北输送至山东、河北、天津等城市。

为何能够实现“一江清水北送”?“江都水利枢纽是第一级台阶,把长江水提供给大运河,利用大运河沿线的十三级泵站,将长江水逐级抬升,向北输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第四抽水站管理所所长薛井俊介绍道。

位于江都水利枢纽内,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展厅。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在第四抽水站的地面机组层,7台水泵正在运转,持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墙上大屏显示着动态数据,实时监测水泵的运行信息。

江都水利枢纽承担着分泄淮河70%以上的洪水任务,为更好提升水闸泄洪的能力和效率,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陆续应用。“万福闸、太平闸、运盐闸、江都西闸、宜陵北闸等工程上线了由万福闸管理所自主研发的闸门启闭测控一体化平台,曾经需要人工经验开启的闸门,如今只需在平台上一点,就能一键启闭,还能实现闸门实时监测、报警、故障指示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开闸泄洪的效率。”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袁志波介绍道。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今人的智慧水利建设。

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智慧贯穿古今 精神一脉相承

从南北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到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的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智慧的启迪离不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如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智慧的传承也离不开勤劳笃行。如同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如同明朝水利学家潘季驯自评一生治河历程所言的“壮于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

而这份智慧的源动力,或许正是中华民族对于整理河山、再造家园的信心与决心,是对于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豪情与担当。

(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