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认识、破解难题,按照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四治联动”思路,扎实推进全市网络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一、紧盯迫切需要,推进地方性立法取得新成效。网络立法既需中央顶层设计,也需地方配套跟进。近年来,重庆紧扣“迫切需要”,强化上下“一体化”同频共振,积极推进地方性立法。累计参与国家和重庆市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文件40余部,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政策规范性文件20余部,不断夯实法治基础,护航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紧盯“最后一公里”,推动“落地性”立法。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修订)》《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确保网络安全和政治安全。二是紧盯“空白和盲点”,推动“创新性”立法。重庆积极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政府规章《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重庆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地方性立法调研。开放征集网信领域立法需求、计划或项目,向各区县开展管网治网立法书面调研,起草《重庆市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发展情况及立法建议》。《重庆市大数据发展管理条例》和《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等已纳入2021年立法计划。
二、着眼“综合治理”,联动执法稳妥推进。坚持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四治联动”,积极构建网络综合治理新格局。一是与市场监管、文化等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依规处置违法违规信息,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和账号,约谈相关网站(账号)负责人。二是深化网络执法。公安等侦破各类涉网刑事案件,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产。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互联网企业和拒不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APP。三是创新协同共治。针对互联网领域侵害公共利益难以起诉的痛点问题,比如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等,推动上游新闻与重庆市检察院共建公益诉讼“网上直通车”,已办理涉网公益诉讼案件10件,有力保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指导江津、璧山、垫江等区县探索“双网格化”治理,管住线下源头、控好线上苗头。
三、坚持“三化并进”,网络普法亮点突出。始终将守法普法作为网络法治建设基础抓常抓实。一是坚持普法常态化。2020年,共开设普法专题专栏80余个,推出10万+作品44件,100万+作品7件,总阅读量共1.5亿人次。重庆市委网信办创办品牌栏目《网信说法》,让网信人“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网信普法短剧”,推出12期节目总阅读量达2400余万。二是探索普法专题化。专题开展《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等,深受欢迎。“民法典与你同行”网络知识竞赛,120万余人参赛。华龙网作品《民法典与你的关系不止一“dian”》,阅读量200余万。新华网重庆频道推出动画《“杀猪盘”诈骗套路大起底,速看》,阅读量90余万。组织市属网站开设“全国网信普法进网站”专题专栏,设置专题6个、专栏84个。三是加强普法分众化。整合公检法司等行业资源,借力西南政法大学等本地资源,积极开展“国家宪法日”“校园日”等主题普法活动,分众化精准普法不断加强。
四、着重“三个强化”,队伍建设“内力”增强。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市委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建设,市委网信委强化统筹,强力协调推动各项工作。重庆市委网信办系统梳理30余部相关法规和重要文件,制定出台《重庆市委网信办网络法治建设任务清单》,进一步厘清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思路,全面深入落实部署要求。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近年来,聘请法律顾问,在重庆市委网信办内聘任法务专员、成立法务工作室,重大政策文件等均听取法律意见,规范行政权力,累计完成重要文件、合同等合法合规性审查100余件。制定《重庆市委网信办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组建网络法治专家咨询委员会,汇集高校、政府、司法、行业等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重庆市检察院等组建网络犯罪案件刑事检查专业团队,积极发挥“头雁”作用。三是强化专业素养。每年编印《网信工作政策法规汇编》,集纳国家层面和重庆市出台的与网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印发全市网信系统。系统梳理30余部法律法规中涉商业网站、平台、自媒体监督管理执法相关规定,印制赠送各区县、商业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切实增强相关人员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每年开展全市互联网法律法规培训,覆盖网信系统干部和属地网信企业,提升法治素养。积极组织法务专员等围绕网络法律法规和重难点问题开展学习讨论,提升工作能力。(重庆网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