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

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

被认为是上海育先机、开新局

战略重点的首要一条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增强创新策源功能”,也成为这次上海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要聚焦战略重点,聚集精锐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领域,形成更多颠覆性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把科创资源整合起来,完善科技治理体系,着力把战略科技力量转化为战略科技成果。

建新型研发机构,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市政协委员姬兆亮看来,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是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这些新特点,使其在开展周期较长的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工程化与中试、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独具优势。

近年来,上海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了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数十家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姬兆亮提到,上海需要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和政策保障,加大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引进。”

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市人大代表、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敏谈到了他的设想——生命科学领域的“X-研究院”。他说,“X-研究院”真正尊重原始创新,通过区块链固定首创,建立长效奖励机制,让每个人都愿意主动的将自己智慧贡献出来。在这个“X-研究院”,根据其技术链、产业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依托政府,对接国内外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临床等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开发和集成创新,形成“X-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稳定的资本投入,在新兴领域建设和支持相关联盟,解决更大的跨领域问题,为将来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战略性武器。

开放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劲动能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认为,目前,上海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转化能力、金融支持能力以及政策配套能力等四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资金投入、创新力度、奖励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她建议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改革国有科技型企业管理体制,鼓励支持龙头领军的科技民营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使命责任书签署制度,明确国有科技型企业的考核中研发投入强度要求。”

民进上海市委则认为,技术市场作为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权激励对于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又具有促进创新创业的特定意义。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加快产权激励试点,赋予转移转化新动力,强化中介服务能力,探索技术转移新机制,同时提升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

市工商联的一件提案也提到,民营企业有着明晰稳定的产权,更强的市场竞争、技术革新和长周期投资的意识,以及更趋于将资本投入到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众多独有优势正逐渐使其成为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市工商联建议,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从科技供给和市场转化两个方面同步发力。

培养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

许多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提到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陈大吾、刘毛伢、陈春兰等多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表示,上海作为国内全力打造的创新策源地,能否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新的科技革命,其人才队伍的集聚和后备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

陈大吾等委员提到,培养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样重要。以大规模集成芯片为例,设计、验证、工艺、材料、制造设备、工装夹具、检测设备、软件、应用系统,缺一个环节都不行,需要把整个产业串起来,把产业链上下游的团队都整合起来。

他们认为,需要围绕本区域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有目的地培养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建议,通过高校渠道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国际交流是加快培养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长三角区域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打破研究所和高校间的行政区域划分,号召大家真正为科创中心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市工商联也在提案中建议,要贯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精神,加大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重要目标导向,鼓励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大力培养“科研+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到市场上创业。

同时,市工商联建议,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民营高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优秀科技人才在民营企业能够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