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也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今年上海两会会场上,“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治理数字化的重要抓手,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代表委员们认为,“两张网”建设要围绕打造更丰富应用场景、加强顶层设计、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

模式创新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随着“两张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生活与城市治理都在迎来模式创新与方式重塑,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希望在未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可以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两张网’作为城市现代化、智慧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存在着覆盖面还不够全、场景应用还不够广、数据共享还不够畅通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陈永亮说。在他看来,要从市民、企业实际办事需求出发,拓展在线办理事项,实现高频次、高需求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

“目前市级个人社区事务188项标准化事项纳入了‘一网通办’,但是能全程网办的仅有55项。”市人大代表、浦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锦海介绍,另外133项事项尽管是网上提交材料线上预审,但仍需群众线下办理。“既然要再跑一次,为什么不直接到受理中心窗口呢?”他认为,“一网通办”关键不在全覆盖,而是实现直接办结、全程网办。陈永亮委员以不动产登记业务方为例,目前该项目仅提供查询和预约现场办理服务,应进一步拓展网上申请、在线缴税等功能,真正实现线上办结、一次办结。

“城市治理要随市民需求而动,好用才是硬道理。”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两张网”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使用者的感受为感受,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

“应该鼓励针对基层治理的专业需求、个性需求,研发专业化、个性化的应用场景。”陈永亮认为,长宁区为独居老人加装智能水表、黄浦区重要景点大客流预警等应用,都是从“以监管为中心”向“以应用为中心”转变的有益尝试。

“居住安全、房屋使用安全、物业服务、小区停车、宠物饲养、垃圾分类等这类事件的管理,都应该尽快纳入数字化的治理体系。”市人大代表、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彭燕玲建议。

高效协同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不久前来袭上海的两轮寒潮,给上海的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带来一场实战考验,依靠“一网统管”全面运用实时数据动态指挥,在技术支持与高效协同机制下,爆管、结冰、停电、地铁故障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最小成本解决。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堪称是实时感知城市“生命体征”的“城市大脑”,而这个“大脑”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离不开各个子系统的通力协作。市人大代表、奉贤区人社局副局长诸春梅发现,上海各区都在探索建设城运中心,却缺少市级统筹,大数据资源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体现结构优势。

市人大代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冷伟青也指出,城运系统在智能化资源统筹、事件处置能力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今年,代表委员们对数据共享仍有更多期待。“在这家医院看了病,到另一家医院看病,信息却不能共享,患者只能重复检查、重复问诊、重复治疗。”市人大代表、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在会场说起了患者们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不少代表委员也都谈到了信息壁垒带来的不便。

“明明都是政府部门发的证明材料,为什么还要重复提交?”市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于广辉说起了通过“一网通办”办理长护险、养老服务补贴等业务时的不便。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孙晔建议加快数据采集和共享的专门立法,为“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数据运用提供法律保障。

法治保障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近年来,随着“两张网”建设不断推进,倒逼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数据陆续迁移上云。“但不少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墨守传统数据管理安全观。”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涛甫指出。“早些年就交易过的房产,近期还会有中介来电询问,这说明个人具体信息被泄露,且几易其手。”市人大代表、上海普世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向农分享了一个都不陌生的经历。

市人大代表、上海久事公交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副经理陈岳川表示,大数据注重的是群体行为描述,而“小数据”注重的是个体行为的描述,“只有注重‘小数据’的隐私保护,才能释放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李向农代表也建议,适时出台“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条例”,对数字的开发开放共享、服务存储、数据垄断等作出法律层面的安排,以法治手段保障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张涛甫代表建议,要建立公共数据安全标准,做好数据的分类分级,并在整体公共数据安全观基础上,确立公共数据安全权责,加快公共数据安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