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体现了政府部门自我施压的魄力与勇气;

  “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承载了数据为民所用的期望与希冀;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彰显了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目标。

  ……

  这些铿锵话语和施政理念,表明了党和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决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可以更好地解决百姓“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推进电子政务,“六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在政府管理中使用计算机;1993年12月,中国正式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化在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开始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世界潮流,高度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动力,更是驱动信息化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意味着行政能力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近年来,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上海“一网通办”等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继推开,“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成为一种治理自觉。这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便民利企,真正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我国的政务服务也开启了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电子政务发展愈发成熟,全国有很多先进经验和模式值得学习和研究。本刊围绕“电子政务助力美好生活”搭建专题,探讨顶层设计如何与基层探索相辅相成,百姓办事需求怎样与政府职能有效对接,企业技术供给如何与产品需要平衡匹配。2018年4月22日,首届数字中国峰会举行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推介活动,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从各地各部门征集的147个实践成果中,遴选出30个年度最佳实践。本刊呈现其中的多个优秀案例,包括:北京一卡通办惠民利企优化政务服务;陕西打造“智链立交桥”,让数据走出部门“深闺”;贵州创新性提出数据“三权分治”,实现数据“五可”效果;江苏提供“不见面审批”服务,让当地百姓共享网信事业发展红利;海南则用“一张蓝图”破解国土规划“打架”的问题;福建利用大数据“打假”,构建政务数据整合汇聚与共享应用平台。另外,杭州互联网法院突破时空,打官司“一次都不用跑”;最高检则借力科技,打造“四全”智慧检务。

  这些鲜活的案例,是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先行者”,他们不断探索,并将好的经验推向全国。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始终保持变革创新的昂扬斗志,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