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以“融合创新、引导服务”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通过搭建政产学研一站式平台,汇聚来自党委政府、学界业界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背景,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制度设计、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以积极推进全国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论坛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

  11月20日,以“融合创新 引导服务”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本刊记者 王静 摄

  倾听时代声音 解决融合难题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在致辞中表示,县级融媒体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学者、政府部门、从业者共同研讨,不断找到中国融媒体发展最好的方式,传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声音,这是社会最需要的,也是媒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表达了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三点感想:一是要在“引人、用人、留人”上下功夫,始终坚守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努力实现各层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个人和单位要在信息素养、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实现共享融通;三是要牢牢把握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民服务、取信于民,同时巩固扩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思想共识,真正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孔和平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挥新闻资讯、政务公开和生活服务三个层面的功能,以此实现宣传本地政策、发布本地信息,推介本地形象,引导本地舆论;吸引全县群众在这张大网上随时随地进行政务办事、投诉互动;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开发融媒体的智慧生活服务平台。

  碰撞学术观点 分享业界经验

  在政策与理论探讨环节,与会专家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表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媒体化为方向,以融合创新为手段,以舆论引导为职责,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负责统筹时政要闻、政务信息等各种信息的生产、汇集、交互、分流、分发。“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坚持融合这条主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引导作为首要功能,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谢新洲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认为,基层媒体较之中央、省市级媒体,生存空间更为狭窄,受众分流更为严重,因此转型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北京16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以具体实践展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聚合共振效应。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贺大为介绍了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他指出,技术将会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突破口,移动采编发为内容生产传播带来“神奇变化”,包含报道时效提升、短视频生产力提升、记者生产成本降低、单兵生产效率提高等。同时社群化生产开启“奇妙空间”,数据运营换装“全新引擎”,移动互联催生服务“全新场景”。

  在媒体融合实践经验交流中,参会嘉宾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制度设计、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了深入分析,并对解决措施和办法开展了具体研究。北科伯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强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使得引导群众更加智慧,服务群众更加智能,可以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才共建、数据共通。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技术方面要实现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运营指导、人才培训、智慧城市拓展、业务再造。要解决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壁垒未打通、传播效果评价功能不完善、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四川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红芯提出了以融见格局为前提,共同开创融媒体未来的观点。她认为,设立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促进了县级媒体“机构、平台、管理”等体制深度融合,也促进县级媒体的“人员、内容、渠道、经营”等机制的转型升级,从而巩固加强基层舆论主阵地。媒体融合时代,唯有相互交融,才能呈现新的格局;只有彼此合作,方能创造美好未来。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事业部主任兼网络传播部总监何可一表示,做强做优省级融媒体平台,一方面是省级媒体自身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支撑省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必备条件。平台建设要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业务运行规律为基础,制定符合宣传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体系和策略,既要解决现有问题又要兼顾未来发展,既提升传统业务又支撑新媒体业务,形成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记者 李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