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专栏截图。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好的作品也必须要有好的表达形式和编辑手段。在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华龙网品牌栏目《百姓故事》获一等奖。创办4年来,《百姓故事》栏目把镜头对准老百姓,不断创新,利用全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矩阵,报道挖掘了500余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镜头对准百姓,深入基层“抓活鱼”。华龙网《百姓故事》专栏开设于2014年,创办伊始就定位于聚焦基层,挖掘基层人物的闪光点。

  《百姓故事》团队坚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为做好《绝壁上的“天路”》报道,记者数度深入大山。记者第一次进山时,恰逢当地暴雨,道路坑洼泥泞,陡峭的山路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旁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当地人告诉记者,行车到这一带都要反其道而行之,解开安全带,万一有什么意外,好立马跳车,只有这样才能保命。但采访团队没有退缩,最终挖掘到最真实鲜活的素材。

  在《溜索法官》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吊着溜索滑到对岸。溜索架在70米的高空,女记者吓得捂住眼睛哭出了声……

  这样的采访故事还有很多,《百姓故事》团队的记者们深入城镇乡村、田间地头,用笔将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带到网友面前,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最感人的瞬间。

  深化融合创新,传播中国声音。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百姓故事》采编团队意识到,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表达形式和编辑手段,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4年来,团队不断创新,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写作手法上,除惯用的人物通讯,记者在护士节时尝试用新生儿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护士群体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表现形式上,除了用传统的图文记录人物故事,还综合运用多种形态,形成全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矩阵,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绝壁上的“天路”》报 道中,记者利用深度稿件、视频、H5、高清图片、VR全景、原声再现等融媒体形式形成全媒体报道,再现下庄修路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自华龙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报道刊发后5天内,全网各平台总阅读量已达1.03亿人次,不断传递感动。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内容,再加上全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矩阵,让《百姓故事》栏目的作品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重庆的基层代表马善祥,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的 老马同志’”。这位老马同志,就是《百姓故事》栏目的主人公之一。2014年11月,《百姓故事》栏目第一时间报道了老马的故事,同年,老马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

  此外,《百姓故事》栏目报道过的不少人物也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纷纷获评“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未来,《百姓故事》栏目团队还将继续利用好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将媒体融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康延芳:华龙网新闻中心副主任;张译文:华龙网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