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带来的巨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6月1日,探访团在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分局石家庄管理处体验下渠取水样。图/本刊记者 刘沁娟 摄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说出了一句日后改变中国水利版图的话。

  从伟大构想到变成现实,历经半个世纪。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穿山越岭,跨江渡河,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

  这项让1亿人受益的工程背后有哪些动人故事?5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和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综合司、建设管理司联合主办的“水到渠成共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省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启动。历时9天,跨越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四省(市),行程1000多公里,探访团的记者编辑来到河道湖泊、渠道闸站,深入工厂车间、百姓家中,用鲜活生动的故事,真实记录一渠清水为百姓带来的巨变。

  大国重器:核心技术,中国发明

  南水北调的一泓清水过江都、出陶岔、穿黄河,一路奔涌向北,编织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如此浩大的历史性工程,不仅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更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辛劳。  

  “‘世界第一渡槽’‘天河飞架 人间鹊桥’‘大国重器’‘地上天河’等等都不足以道尽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工程的魅力。沙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大、技术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长度、流量、尺寸等综合规模世界第一,堪称建筑奇迹”“穿黄工程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穿黄隧洞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功不可没,其开创了我国的数个第一”…… 探访团一路聚焦南水北调超大型工程项目集群,陶岔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滹沱河倒虹吸等工程的震撼人心,让他们不禁发出“南水北调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的赞叹。

  中国经济网首席评论员年巍是第二次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报道,他在作品里将忙碌的施工现场与一渠清水的两张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照片进行了对比。“2012年我在网站领导的带领下来到淅川县进行报道,正是施工任务紧张和移民搬迁任务重的时候。”这次故地重访,年巍看到了巨大的变化,每到一处,他都用VR镜头记录下全景。

  当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遇上奔腾千年的黄河母亲河,会衍生出怎样的故事?津滨网的乔娅丽在视频报道《开邙山,破泥沙,出河滩的穿黄工程》中给出了答案。“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关键性工程,当有机会来到现场,一定要让网友看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看到中国的核心技术工程,而视频报道是最直观的。”乔娅丽说。

  安全运行:规范制度,无私奉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通的背后,是4000多个昼夜、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战。而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把一渠清水送到千家万户,更是南水北调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在沙河渡槽工程闸站,我看到出水口有一些密布的铁链条,以为是提闸门用的,后来一打听,原来是防鸟的。”央广网的王晶十分注重观察细节,她认为此举反映了南水北调人在运行安全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全。而这只是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

  巡查人员无论春秋冬夏,风雨无阻地对重点部位进行巡查;中控室和闸站里,机电设备一尘不染,标准统一;全线近百座闸站实现远程自动操作,信息机电自动化系统如虎添翼……实地探访让记者编辑了解到,制度规范化、设备标准化是保证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

  在河北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现场,探访团碰到一些职工的孩子与父母一起过六一儿童节。当北青网的王程央得知这是女质检员韩晓东5年来第一次陪儿子过六一时非常感慨,“韩晓东工作以来没有休过一个正常的周末和节假日,但是她对此没有任何怨言,提起自己的工作就给人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众志成城、日夜守护一渠碧水,这些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人,在记者编辑的一篇篇佳作中,被更多人所熟知。

  生态治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过去浑浊不堪的滹沱河如今碧波荡漾,成了石家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天津海河三岔口,垂钓爱好者悠闲自得;北京房山大宁调蓄水库烟波浩渺,水鸟翩翩飞舞……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带来的巨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6月初的滹沱河波光粼粼,两岸鸟语花香,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当中国网的刘桢珂来到滹沱河生态园,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一度曾成为石家庄北部主要的沙尘污染源。“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以来,改善滹沱河用水共计10次,总补水量近3000万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滹沱河的重要水源地。”刘桢珂说,一座城市生态的优化必然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来共同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3年多前,历经1276公里跋涉的丹江口水奔涌进京,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南水进京前,‘三杯水中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是北京供水常态。但由于上游来水的锐减,密云水库蓄水入不敷出。此刻,看着眼前烟波浩渺的一库碧水,才真正理解了南水在水资源涵养与恢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日报网的王玉佩在近距离接触了密云水库后深有感触地说,从昨日的水源到今日的备用水库,这一职能的转换,见证了民生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的裨益是多方面的、长久的、可持续的。

  饮水思源:多措反哺,节约用水随

  着南水的引入,水质逐渐变好,南水北调沿线千千万万群众,正享受着这项宏大工程释放的红利。饮水思源,受水地多措反哺水源地,老百姓更是发出节约每一滴水的号召。

  “刚来天津时,喝到的水都稍稍带着咸味,水壶里的水垢经常大片大片往下掉。煮出的饭口感不好,洗头时总是发涩,就连浇花前,也要先将水沉淀过滤后才能用。”在43岁的天津市民刘丽娜家里,中国新闻网的曹梦媛听到了水质问题给这一家人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问题终于在2014年得到解决。”曹梦媛将南水北调工程给刘丽娜一家带来的改变写在了《南水入津:一泓清水带来的“幸福感”》的报道中。

  25亿资金、788个项目、千余次活动,北京大力开展对口协作,水源区在水质保护、精准脱贫、民生保障、产业转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天津投资金、护生态、援教育,将对口协作落到实处……未来网的刘文静将视角聚焦京津对口协作水源区,在她的报道里,我们看到“你送我一渠清水,我报之以‘涌泉’”。

  光明网记者李政崴一路上对京津冀等沿线城市的居民进行入户采访,他说,接受采访的市民都表示很珍惜现在用上的好水,也很有意识地节约用水,在采访过程中他们除了表达对国家的战略性工程感恩外,也号召更多市民节约用水。让水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美德传承。

    “只有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南水北调工程才能更加健康地持续运营。”《中国南水北调报》编辑部副主任许安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民众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从而理解和爱护南水北调工程。(刘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