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天津分局天津管理处。(中国网信网 纪静 摄)
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势条件,会使南水从保定流向天津时形成高强度水压,综合天津的地理、水位及污染防护等多重因素,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全线采用暗涵输水的方式,这也是中线工程唯一一段长距离有压箱涵输水线路。如何在全地下输水条件下保证水质达标,确保输水安全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的首要任务。6月2日,“水到渠成共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来到天津分局天津管理处,实地探访地下输水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
用“探头”对工程监测 确保无隐患
暗涵输水方式决定了渠道内需要保持一定强度的水压,并长期维持满水状态,这就要求监管防护人员必须实时监测暗涵水压的变动情况,防止部分点位出现水压异常突变,形成涵洞破裂、渗漏的危险事故。
天津分局天津管理处主任工程师李永鑫向记者介绍:“为有效消除地下暗涵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利因素,我们在工程建设时便在沿线布置了测量水压、水流、缝隙等仪器共计3567个,并埋设在工程各关键部位,它们就像一个个‘探头’,持续为工程‘体检’。通过对‘体检’结果的实时分析和动态监控,对工程平稳安全运行时刻‘把脉’,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发现数据突变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悉,在天津分局所辖的155公里长度范围内,安排巡查人员每天步行巡查,并将巡查结果上传至手机APP“巡查监管系统”,从而对工程进行外部“体检”,确保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用“数据”对水质监控 确保无污染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南水已经成为天津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为了让广大天津市民能够喝到安全、纯净的长江水,水质监测和水质保障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展开积极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据李永鑫介绍,为确保水质安全,分局在西黑山进口闸、外环河出口闸分别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分析水质数据,并及时上传至水质监测平台。在对数据复核,确认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再上传至中线建管局的数据系统。同时,为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水质监测人员每周还对所辖范围内的水质进行人工检测,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同时段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比较对照和修订完善。
“为确保无污染事件的发生,我们还会每年定期开展水污染应急演练,提升水污染处置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从而建立健全水质应急保障体系。”李永鑫说。
用“系统”对设备监管 确保无事故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天津分局已累计向天津供水28亿立方米,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
如今,分局旗下的5个管理处都已建成中央控制室,集中对辖区内机电设备、通信、控制等重要部件和系统,网管和安防等重点工作进行严格的自动化系统管理、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统筹调度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安全、水质达标。
“目前,天津管理处的外环河出口闸可根据汛期、总水量、渠道水压、水流速度等数据信息,自动调节闸门开启时间和开启幅度,无需中线总调度中心远程操控,确保水量调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在渠道两侧安装‘震动光纤’,一旦有人闯入,安防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知当地警务室。”李永鑫介绍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安全风险。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将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和统筹调度能力,确保沿线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中国网信网 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