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来到博罗县观背村。平坦、整洁的小路,颇具特色的壁画,积极、热情的村民,这是观背村留给媒体团的印象。
观背村的小路和竹篱。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然而,四年前的这里却还是截然不同的面貌。那时的观背村村落荒废、环境恶劣,是典型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观背村党支部更是惠州市委组织部“挂了号”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里6成村民搬离村子,长期闲置的老房子长满苔藓,破旧不堪,有的出租,有的成了废品回收站。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被选派到观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陈湘辗转难眠。他日日走街串户,深入调研,寻找改善观背村面貌的办法。“做好观背村工作有两个关键,一是统一思想,二是找准思路。”统一思想,就是要把村民凝聚起来,带领他们一起做实事。至于思路,“观背村虽然是‘城中村’,但也可以成为城市的‘天井’。闲置的老房子恰恰保住了村子浓厚的古韵。”陈湘觉得,应该因地制宜,顺势而雕,利用闲置旧房建造文化驿站,再引入社会文化团体,把观背村打造成文化部落。
这样的想法却被村民们认为“不可能。”面对当时村中的景象,的确很难相信这座村子能发展成文化部落。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陈湘决定先干出个“样板间”来。
2015年3月,他相中了一间废弃小卖部,和几个艺术爱好者众筹凑齐了改造资金。半个月后,“样板间”改造完成:粉刷一新的外墙绘有壁画,描绘观背村的前世今生;院子种上花草,摆上水缸瓦罐,古朴的农家风情让全村人眼前一亮。这座取名为“一亩三分地”的小庭院,成为观背村蜕变的开始。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广东站)活动媒体团在观背村“一亩三分地”内采访。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一亩三分地”改造前后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吸引了众多民间文化团体前来考察、认租旧房、着手改造。村子第一期吸引33家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入驻,引入资金约1500万元。村中陆续出现了茶馆、书吧、企业家沙龙等。
观背村内改造后的书吧。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陈湘的思路和设想渐渐被村民和文化团体认可,村子的基础设施又成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时村子里的路走起来左跨右跳的,陈湘决定带领大家一起修路。“需要的资金大部分是人工费,有人提议等政府拨款或是找人募捐,我都否定了。”陈湘摇着头,“‘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全村208户,一户出一个劳动力,足够了。只有自己亲自干、流过汗,才会珍惜劳动成果,村容村貌才会好起来。”
就这样,观背村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修路工程。一开始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眼见村干部带头忙得热火朝天,陆续加入了队伍。全村人干劲十足,经常加班干到凌晨两三点,村民的心凝聚了起来。两个多月后,村道拓宽了,种上了花草树木,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竹篱柴门,青瓦白墙,越来越多精致的农家小院散落村中,只差一点明丽色彩。陈湘又一次抛出令村民意想不到的思路:画壁画。
惠州市美术协会及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创作团队首先进村,逐户订制壁画。这一创意让一些画家闻讯而来,许多艺术院校也纷纷组织美术系学生到观背村搞暑期实践,和画家一起画壁画。那年暑假来了70多名学生,村民也争相加入,帮忙打坯墙,抬颜料,场面十分壮观。
观背村壁画展现清代末期博罗老街历史。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2015年9月,400多幅壁画精彩亮相,内容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涵盖了成语故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博罗县著名历史文化人物等。“壁画也是宣传画,让村中的孩子从小成长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历史知识丰富的环境下,是对后代的负责。”陈湘道出了这一思路的初衷。
观背村壁画。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如今,观背村壁画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化团体和志愿者进驻。由大学生组成的“画中有话”团队,专门负责壁画的维护和翻新;进驻村内的“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随时维护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变化很大,妇女们时常相约一起做糕点,男人们聚在茶馆品茗下棋,需要为村子出力时,全村人一呼百应,像个大家庭。
“我们自己蜕变的同时,也为文化协会和民间团体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平台,这是一个造梦的地方。”虽已卸任观背村第一书记,陈湘说起村子时依旧动情。
未来,观背村将作为文化产业“孵化器”,以“观背思路”传帮带周边的其他村落,谋求各具特色的村落改造办法,带动博罗县的农村振兴。(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