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喜迎十九大 网聚河南扶贫新变化”2017网上看河南媒体团走进中原腹地,探访郑州这片土地的新变化。近年来,这里积极探索、顺势而为,让生态优势为经济赋能,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进行全方位扶贫,不断增强山区困难群众“获得感”,为我国扶贫攻坚贡献“郑州样本”。

  旅游扶贫助力农产品销售 老阴生活比蜜甜

图为老阴抱着自家蜂蜜(中国网信网 余甜甜摄)

  “以前的日子,就是一个字:穷!种啥吃啥,逢年过节才吃得上一口肉。”58岁的阴亭告诉记者。过去,他曾是新密市尖山乡楼院村有名的贫困户,一年收入仅1000元。这几年,老阴和村里30多家养蜂户在驻村第一书记王晓磊的组织下成立合作社,并借助尖山风景区服务站,打开了蜂蜜的销路。

  据介绍,尖山风景区服务站,是近年来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实施的项目之一。在服务站,小米醋、金银花茶、蜂蜜等尖山农特产,凭着地方特色和优良品质,受到大量游客的青睐。自从有了服务站,老阴的蜂蜜销量逐年增加,养蜂规模也逐渐扩大,从过去的4、5箱,到去年的20箱,再到今年的40箱。老阴不仅成功脱贫,而且今年收入预计能达到三、四万元。“去年一年我卖蜂蜜赚了两万多!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冰箱,还有摩托车嘞!”

  在尖山,和老阴一样通过旅游扶贫日子越来越好的贫困户还有许多。“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4.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700个,原有的3个郑州市级贫困村已实现全部脱贫。”尖山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红建介绍说。

  易地扶贫让贫困户搬新家 老张家告别石头房

图为村民搬迁之前住的“石头房”(资料图)

图为杏园社区(资料图)

  鳞次栉比的高楼,干净整洁绿化好的小区,周边不远还有学校,这是媒体团在杏园社区看到的景象。这个社区从2013年开始建设,2015年入住,共解决沙古堆村、神仙洞村326户900余口人的安置问题,其中贫困户入住40余户80多口人。

  52岁的张发松一家就是这些贫困户之一。张发松家里有4口人,一共置换了两套约90平的新房。“想都不敢想,不花一分钱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那可是住了几十年的石头房啊,雨天还漏雨嘞!”张发松说的石头房,是用石砖和泥巴砌成的简陋房屋,条件非常恶劣。“以前在石头房里,做饭都是烧柴火,现在新房用的可是天然气!水电都有,上学、看病、出行都方便得很!”张发松说,小区还配备有文化广场,他们两口子经常约上熟识的乡亲去广场休闲娱乐。张发松夫妇坐在自家沙发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背后的壁画绣着“幸福约定”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综合园区探索扶贫新路 小顾回乡创业了

  万邦千禾农场是中牟县的一个集有机果蔬种植、农产品深加工、采摘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据了解,园区不但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入股分红收益,而且增加就业岗位,吸纳了周边贫困户351人就业,还通过反租倒包、合作经营的方式,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承包园区内蔬菜大棚,并对贫困户种出的蔬菜进行保护价格收购。

  今年30岁的顾玉建,过去背井离乡,在江浙地区从事火龙果大棚管理工作。前年,赶上好时机,小顾辞职返乡,开始到园区创业。他在万邦千禾农场承包了17个大棚专门种植红心火龙果,开园供游客采摘。目前,大棚雇佣了16个村民帮忙打理,其中贫困户占了一大半。根据目前的经营状况,小顾预计今年毛收入将达到200万。“除了自己富,还能为家乡脱贫做点贡献,挺好!如果收益差一些,园区还会对我们进行补偿,这对我们承包户来说真的减少了很大风险。”小顾说。

  据了解,园区至今已安置和带动就业人群1000人,同时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精准扶贫,有效和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和脱贫问题,通过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的劳动和创业热情,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养蜂脱贫干劲十足的老阴,不掏一分钱住进新房的老张,返乡创业不再背井离乡的小顾......这些,都是河南扶贫进程中的一个个缩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河南通过旅游扶贫、易地搬迁、综合园区建设,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郑州样本”。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到,在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地上,中原人民不负苦难,翻开崭新的篇章,再现历史的辉煌!(中国网信网 余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