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强军梦” 网络媒体国防行网络主题活动综述

  2017年7月18日,武警广东总队河源支队在万绿湖进行水上救援项目训练。图/本刊记者 马冉冉 摄

  一身雨,两脚泥,三言四语有真意;五步岗,六角哨,七尺男儿守边疆;八一建军,九十周年,实心实意走边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庆祝建军90周年,更好地锻炼网络媒体采编队伍,7月17日至7月28日,经中央军委领导批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网络主题活动。选择这一主题进行探访,其目的是推动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向军营拓展延伸,让网媒记者编辑实地感悟,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强军的新成就、部队官兵投身强军兴军伟业的新风貌,汇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网上正能量,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4座城市,12天时间,140余名网媒记者编辑,数千名将士,国防行网媒人从三军仪仗队营区启程,奔赴17个基层和海边防一线部队,实地找寻中国军魂。

  兵者,国之重器;记者,史之脚注。当这二者相遇,上演了一场难忘的“奇遇记”。

  奔赴一线,感悟边防战士铁血精神

  “特种兵当有特种兵的样,血狼人当有血狼人的魂”,军人如狼,勇猛血性,尤以特种部队为甚。7月18日至19日,国防行第一组网媒人来到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训练场,开始黑龙江-内蒙古一线的“边防之行”。网媒记者编辑参观主要武器装备,体验“10米踩绳上”基础攀登训练,参与“高架模拟器训练”,体验轻武器实弹射击,近距离观看400米障碍、楼房滑降、刺杀操、反恐演练等项目。战士们大雨滂沱中泥浆裹身、烈日骄阳下纹丝不动、熊熊大火里勇敢突围、炮火枪声中奋勇向前……唯有亲眼目睹,方能知道训练之有素,也才明白战事之残酷,更加珍惜和平之不易。

  中国青年网记者周学磊在《他在背后负重前行,换你眼前岁月静好》中写道:“和平来之不易,今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步伐正铿锵。特战旅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支队伍,而中华民族今日及未来之和平需要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士兵,在和平年代依然流血流汗,在岁月静好时依然负重前行。致敬!中国兵们。”

  是他们让记者编辑们知道,什么叫铮铮铁骨柔情汉;是他们让记者编辑们明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何来;是他们让记者编辑们感恩,将士们的负重前行只为守护大多数人的岁月静好。

  自古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他们却选择为祖国守卫边疆。森林武警舍小家为大家,与青山为伴,和绿水相守,只为守护千年绿荫。于他们而言,或许不能上阵御敌,或许战火硝烟与他们相距甚远,但“火场如战场”,当熊熊烈火燃烧整片森林,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

  7月22日,网媒记者编辑走进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前往林区驻防点,参观了解灭火设备,体验灭火武器,观摩将士们在浓烟大火中扑灭明火。

  然而,当烈火燃烧时,高温和火势逼退观摩的探访团,他们却背起灭火设备,勇往直前,穿梭在大火浓烟中。守护森林的将士们一次次在大火中出入扑救,用忠诚二字,守卫壮美北疆。

  在参观灭火设备时,铁血军事网总裁、创始人蒋磊感触深刻。森林部队是一支对装备要求很高的部队,据他所知,从1988年以后再也没有因为灭火装备而牺牲的战士。“这是森林部队在战术战略方面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换来的,技术装备相对以前提高很多,这些年科技进步给部队带来了强大的能力提升。”

  祖国疆土当死守,不可尺寸予人。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绵长。寸寸山河寸寸心,绵绵边疆浓浓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骑马驰骋,或雪橇滑行,或摩托前行,风里雨里默默守护,雾里雪里谨慎巡逻,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放哨。

  7月23日,网媒记者编辑来到阿尔山三角山哨所,聆听哨所官兵的戍边和执勤故事。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主席踏冰雪、冒严寒,亲临哨所视察慰问执勤官兵,激发了驻哨官兵扎根边关、安心边关、立功边关的信心和决心。连队军医张军甚至受此激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从渴望考研深造到决定献身边关,从救死扶伤到医牛医马,他深深懂得“小岗位连着大边防”,并且完全融入了边关生活。

  将士守边关,网媒记心间。网媒记者编辑被将士们“狼性、忠诚、担当”的精神感动,在体验军事项目时争先恐后,在进行创意传播时脑动大开。勇敢亲身体验,真情流露笔端。

  人民网编辑李毓涵“俯拍侧卧仰身躺”,只为取到最好的镜头,放弃午休录视频,敬业的精神赢得同行记者点赞;中国网信网编辑纪静为了拍到绝佳的照片深陷泥沼不得出,最后被同行小伙伴拽出泥沼,“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新闻现场不够近”,从泥沼里出来的她,只是希望离现场更近一点;中国军网编辑王超第一个举手参加十米高台试跳,却在高台前五次退缩,快哭的她最终鼓起勇气闭眼纵深一跃,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跳……

  一场网媒国防行,一次素养大练兵。第一组的网媒记者编辑踏上归途后,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引导办干事孔磊总结道:一次活动,两方齐心,三复方案,四十余人,五次飞行,辗转六地,七日奔波,八方支持,费九牛力,才得十分圆满。十年磨剑,九章尽读,八索皆知,七步苦练,六韬在胸,博览五车,四处找料,三更改稿,睡两小时,只为一篇好文。

  体验报道,呈现血狼劲旅别样风采

  九连山下,武警官兵续写着和平年代的传奇故事;北部湾旁,陆战队员锻造着尖刀上的最强锋芒;横琴岛上,海防尖兵如钢浇铁铸般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线……7月18日,国防行第二组网媒人在绵绵阴雨中开启了广东线的行程,聆听故事、观摩训练、体验巡逻,深入军营一线,反映官兵们强军兴军新风貌。

  “这是一支非常‘富有’的和平县中队。”7月18日上午,网媒记者编辑走进和平县中队,一睹基层武警官兵的风采。在和平中队荣誉室里,160余块牌匾和锦旗吸引了记者编辑的目光。

  “这是一支有故事的队伍。”在中国搜索高级编辑范登科的笔下,从战争时期的英勇杀敌、攻城夺寨,到和平年代的处突反恐、抢险救灾,和平县中队的传奇故事跃然纸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武警和平县中队的每一位队员都在传承红色精神,共铸强军梦的过程中砥砺前行。他们坚守职责、锐意进取的故事,仍在继续。”

  7月20日,探访团走进海军陆战队某旅,观摩海军陆战队员实战化训练。这一天,体验军事训练项目和近距离接触观摩让记者编辑激动不已,实拍视频和高清组图成为采访团的主力发稿形式。

  “我现在正坐在一辆海陆两栖装甲车上,车辆马上就要开动,请大家随我一同感受一下乘坐装甲车‘兜风’的感觉。”打开新华社客户端的现场新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王秋韵的声音传来。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直是网友的一大关注热点,但在日常生活中,网友近距离接触军队、军营和军人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次活动中,王秋韵选择以“图文+直播”的方式,让受众和基层官兵实现“亲密接触”。现场揭秘,真实还原,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她制作的《国家的“门面担当”有啥“小秘密”?探访三军仪仗队大本营》上线当天点击量就突破58万。

  7月22日,探访团来到陆军海防某旅“南海前哨钢八连”,跟着战士们一起体验了一回两公里海防巡逻。背包、水壶、步枪、手榴弹、头盔……整组装备有30斤左右,而这已经算最轻的了。平时战士们全副武装,光装备就能达到70斤左右。

  “背着30多斤的装备走了两公里,记者已经汗流浃背,累的几乎说不出话来,而这里的海防战士每天至少要走3到5公里,无论狂风暴雨,始终如一。”中国台湾网记者尹赛楠将这段亲身感受写在了稿件《海防战士叶志丰:扎根海岛,我愿接过父亲手中的枪》中,通过挖掘人物故事,充分展现出这些战士们最可爱的一面。“正是因为有像叶志丰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年轻战士,才能续写海防官兵爱岛守岛的情怀,才能使这支部队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南海前哨。”尹赛楠说。

  2017年7月18日,网媒记者编辑走进陆军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近距离观摩战士演练。一位记者手持摄像机进行拍摄。 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 摄

  创意频现,展示钢铁之军飒爽英姿

  七天时间,辗转两省三地,国防行第三组网媒人先后探访了“雄鹰特种部队”陆军第80集团军某特战旅,“深海蛟龙”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某驱逐舰支队和航空兵某独立团,以及“陆上轻骑”陆军78集团军某旅一营。

  学生时代,军训是学业新阶段的第一课。本次国防行活动,通过军队荣誉课、军事体验日、装备观摩行等多样项目,同样带给网媒记者编辑军训般的全方位洗礼。

  在陆军某集团军某旅探访时,一位老班长说,自己刚进入部队时体型微胖,在跑步训练时总是掉队,但现在,跑步这个单项他在全连队能排上名次。“就是想证明自己能行,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想要变强大,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这种敢于争先、敢立头功、敢站排头的勇气令人动容。

  本次国防行活动,同样也是网媒人同台竞技、融合传播的赛场。记者编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活动一开始,就通过微博等平台发出报道,短小精悍不输观点,网言网语争奇斗艳。同时,前后联动、创意策划,专题、长文、图集、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源源不断产出,引发网上强军话题传播热潮。

  站岗战士的汗珠成了“最美耳环”;防爆战士成了“拆弹专家”;“网红”政委传奇故事;狙击“兵王”光辉岁月……网媒人用灵动的语言、巧妙的创意,把原本充满距离感的军旅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成为网友口耳相传的难忘画面。

  身心洗礼,找寻特战尖兵三军之魂

  彩云之南,天涯海角,壮美的环境里驻扎着钢铁般的战士。

  7月22日,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第四组一路向南,从云南到海南,从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到海防一线的中国海军372潜艇,再到驻扎在海岛上的“天涯哨兵”。30多名网媒记者编辑走近这群“最可爱的人”,实地探访、体验军营生活,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广大网友呈现最真实的军人形象。

  在确保新闻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快”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发力的点。金羊网内容总监区健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在此次国防行中,“快”成为她的必杀技之一。在观看地震救援演练时,她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边观看,边拍照,边码字,以图片新闻的形式迅速成稿,演练结束后不久,一篇极富现场感的《英勇之师!直击“国家队”模拟演练七级地震救援》便迅速发出。

  地震救援演练现场,另外一种快速报道形式——网络直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光明网要闻编辑室副主任李方舟进行了水上编队和救援演练直播,时长70分钟,收获了4.5万次点击观看和3.2万个赞。

  中国日报网地方频道主编杨应森是一位擅写深度稿件的网媒人,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在75集团军某旅的两天时间里,他没有急于写稿,而是一直在采访、准备素材。云南行程结束的当晚,58岁的他熬夜写作到凌晨4点,其饱含深情撰写的稿件《为世界和平出征的中国“蓝盔”》被中国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网站转载近50次。

    从西南边陲的云南来到海防一线的海南,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体验打靶、感受潜艇兵的工作环境、与基层官兵共同站岗,四天的实地探访让网媒记者编辑对国防观念和拥军情怀更加深刻。(本文为本刊编辑部特别呈现,由参加“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的四路编辑撰写,分别为潘树琼、马冉冉、杨林林、白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