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溶溪村,连板车都拖不进去,骑自行车颠簸得刹不住车,很容易就摔咯。”溶溪村第一书记刘石尖若有所思地回忆起初到这里时的印象,当时的心理冲击至今余威犹存。
溶溪村修缮后的平整道路,直通村户门前。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但是现在,通村公路、村内道路都贯通了,每走几十步就有停车场和健身娱乐场所。”诚如刘书记所言,参加纪念“三个90周年”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的记者编辑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溶溪村口,顿时觉得眼前豁然清亮。流水桥旁,微风徐来,荷塘里碧叶起伏,粉色的荷花掩映其中。村子里道路平整,清净整洁,一栋栋白色小楼迎在不远处,静待人们探寻。
短短两年间,溶溪村这番变化背后,有着怎样一套建设思路?刘书记娓娓道来。
“先不谈高大上,先要切合实际”
溶溪村的“交钥匙工程”统一安置房入口处。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对于几年前的溶溪村来说,先不要谈建设得多么高大上,先要切合实际。我们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道路和住房是第一保障。”刘书记说道。先修路,曾经无从落脚举步维艰的土路,如今都已修缮成为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这样的路直通农户家门口。再建房,溶溪村目前完成了危房改造55户,覆盖贫困户21户。由村委统一代建打造的“交钥匙工程”,专门安置了12户“无力建房、无地建房、无钱建房”的特困户、五保户,这些安置房不需要村民缴纳租金和水电费,反过来还能帮助他们每年增收几千块——这是怎么做到的?
科技富民产业 拓宽致富渠道
原来,乡政府利用村内溶溪小学的大面积屋顶,统一免费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不仅能满足安置房住户的自身用电,还能将多余的电力出售给供电机构,收益全归安置房住户所有,户均年增收可以达4000元。目前,大部分贫困户住所也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加入了这项“屋顶计划”,共同参与光伏扶贫。
村民的房屋屋顶装有光伏发电系统。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溶溪村还发展了450亩果蔬及15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104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专业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资金入股”形式,使贫困户年均增收约6000元。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年均劳务增收可达1.8万元。
洁净生态工程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溶溪村内的生活污水处理池。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为了保障村民的生活环境健康洁净,溶溪村建造了两处占地1000平方米的高氧化塘处理池和生活污水处理池,实行污水净化;设立了多个垃圾分类收集点,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建设太阳能沤肥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村里还设有理事会,每月对农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比,评选出的“美丽家庭”可以得到一些生活用品作为激励。
溶溪村内的分类垃圾桶现已在全村投放落实。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农民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可一旦意识到这是利民的好事,就会非常积极地响应配合。”刘书记颇为自豪地说道,“如今村民们每天都会对自家垃圾进行初次分类,投进门口的垃圾桶,第二天一早由村内保洁员挨家挨户收集,分类统一处置。”
溶溪村内的太阳能垃圾处理站。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 摄
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
溶溪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后裔的居住地,文化脉络可谓源远流长。为了打造凸显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留住村子的历史文化记忆,溶溪村打造了“连年有余”“耕读文化”“颜氏家训”等景观景点。集中安置房内设立的活动中心,可供老年人看电视、下棋,也可供青年学生们练习书法。村内还有20多名志愿者,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一股互敬互爱、敦品励学的优良风气将村民凝聚在一起,成为村子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
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指数,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莲洲乡的一个偏远小村落,在基层党支部的带领下,一群勤劳务实的农民正在一刻不停地默默耕耘,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新溶溪。绿水青山,乡愁绵绵。建设美丽乡村,决心不变。(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