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推动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向军营延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于八一建军节前夕联合开展了“同心共筑强军梦”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

  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第四组成员从北京集结,一路向西南行进,走进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感受部队的强军决心,记录中国维和军人的使命担当,目睹官兵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绝技”;从西南转战海南,走进中国海军372潜艇,探秘这头“深海蓝鲸”的腹中乾坤,挖掘潜艇兵身上的先进事迹;登上天涯哨所,眺望祖国辽阔的海疆,融入守岛官兵的生活,感受“乐守天涯”的忠诚。7月23日至26日,四天时间,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深入挖掘强军故事,用一组组特写镜头和一篇篇精彩文字,全方位展示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特写镜头传递网上正能量

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的双手。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 摄

  在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舟桥营架设的浮桥上,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一名成员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的双手。

  舟桥工程兵每天的体力消耗极大,他们的双手要不停地和铁板钢索打交道。“我能看看您的手吗?”“抱歉,不能。”起初战士们是拒绝的,他几乎“搭讪”了浮桥上的每一位战士,只为看清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和布满老茧的手。

  “有新意,这个切入点很好,用粗糙布满老茧的的双手来反映战士们的使命担当!”另一位成员赞叹道。在紧张的探访活动中,网络媒体人用专业的角度、敬业的精神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一组军人特写照,这才是朋友圈的清流!》《这样的兵哥哥 这样的舟桥营只在中国看得到》……一篇篇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开来,朋友圈里的留言变成了这种风格:

  “辛苦了,向兵哥哥敬礼!”

  “强军不是梦,厉害了我们的祖国!”

  “这双手很粗糙,却极有安全感!”

  在云南的活动结束后,一名活动成员用这样的话做了总结:今天行程很满,我遇见了很多人,一群平凡而卓越的人,一群手上有老茧,有伤痕,流汗负重,却始终勇往直前的人,这里面有最朴素的人格和最干净的灵魂。

  现场直播拉近网友与军营的直线距离

 中国新闻网张尼在做视频直播,她请了一位“特约嘉宾”做现场解说。图片由张尼提供

  20厘米是你和手机屏幕的距离,也是你和军营的距离。

  网络媒体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演练场、在舟桥部队架桥铺路现场,网络直播和无人机的优势瞬间体现出来。

  平时很难有机会如此贴近军营,此刻你与军营的距离小于20厘米。中国新闻网的张尼早早就做好直播准备,她在现场请了一位军人做“特约嘉宾”,现场解说战士们如何架设浮桥。透过直播镜头,网友可以看到冲锋舟疾驰而过激起的水花,可以感受战士们拉起钢索拼命奔跑时的速度,足不出户就“登上”钢铁浮桥。

  除了直播,无人机带着网友多角度观看了浮桥架设,从空中俯瞰,场面十分壮观,此时让千里之外的军营与网友的直线距离小于20厘米。

    一次国防行 一生国防情

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向“天涯哨兵”挥手告别。图片由新华网梁甜甜提供

  新华网的梁甜甜对这次国防行感受颇深:“从一个强军梦的旁观者到记录者,我用了六天时间,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和精神上的‘入伍’,这像一次重生,毫无声息却足以撼动心底。”

  从西南边陲的云南来到海防一线的海南,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体验打靶军事训练、与基层官兵共同站岗、参观军史馆和荣誉室,四天的实地探访让网络媒体记者编辑们的国防观念和拥军情怀逐渐加深。这一路,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成员与战士们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在东瑁洲模范海防连,官兵们给了探访团亲人般的待遇:远接近送。体验了一整天“天涯哨兵”的生活,记者编辑们被战士们“乐守天涯”的精神感动。中国日报网的杨应森与守岛战士们一起合唱的《说句心里话》让在场的人热泪盈眶,临行前的依依不舍,让每一位活动成员有一种“当一天兵,记一世情”的光荣和自豪。

  从启程时的满心期待到返程时的心怀敬意,一路上,这些最可爱的人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网络媒体国防行结束了,但是网络媒体人的国防情一直在延续……(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