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 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
将蓝图化为行动 让梦想照亮前方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辞。这是第一阶段会议结束后,习近平同与会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步出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图/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孟夏草长,花开五月;万物共生,于斯为盛。
世界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中国,而这一次非比寻常。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带着对世界形势和人类命运的观察思考,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意义,也是其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的原因所在。
丝路绵延连山海,与时偕行聚人心。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约1500名代表,从世界各地相聚北京。开幕式、高级别全体会议、六场平行主题会议、圆桌峰会,传递出各方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
集众智、聚合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全球瞩目,达到了凝聚更多共识、明确合作方向、推动项目落地、完善支撑体系的目的,在“一带一路”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方案惠全球,“一带一路”带来互利共赢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图/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到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4年成果,提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从历史到未来,从收获到目标,描绘“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蓝图,展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诚意。
与习近平主席精彩演讲相呼应,各国政要纷纷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赞赏与期待。参加高峰论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赞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举办此次论坛非常及时,有助于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哈萨克斯坦坚定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将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同“光明之路”发展战略对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方举办的此次论坛,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印尼同中国经济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不尚空谈,注重行动,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最鲜明的本色。习近平主席在总结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时,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建设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
对此,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依然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同时,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严峻挑战。把握发展大势,破解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取得丰硕成果。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辞。图/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化助力“一带一路”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如今正变成一条“数字丝绸之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这一倡议得到各国代表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说,“一带一路”倡议为阿根廷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机会。没有互联互通,就没有发展。而其中的关键是实体和虚拟的“双联通”,除了铁路、公路、大桥网络体系的搭建,更要解决网络不普及、网速不够快的问题。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说,当前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80%,但发展中国家只有40%,有些最不发达国家不到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需要跨越“数字鸿沟”,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信息化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性工程和不可或缺的驱动要素。发展数字丝路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2016年11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该报告共采集88个国家的数据,其中包括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名第7位,在产业与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这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数字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创新活跃,在产业发展、商业应用、社会服务和个人生活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这些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在线文化娱乐方面有较好探索,特别是跨境电商有利于跨越国家之间的地理障碍,为沿线国家的综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供便捷化服务。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移动互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可以分享最佳实践,推动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创新。
“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备受鼓舞。”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说,近年来,蚂蚁金服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了很多合作,把中国先进的移动支付技术带到印度、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多国,跟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当地版的“支付宝”,携手推进“无现金社会”建设。
道路通,百业兴。“一带一路”建设中,设施互联互通扮演着“先行官”的重要角色,仅在此次会议期间,签署或即将签署的合作文件中,涉及交通、能源、通信的就达50多项。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说:“沿线国家仍有很多人不能上网。我们必须确保倡议覆盖区域没有数字鸿沟,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从中受益。”
5月14日,新华社记者在新闻中心工作。当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图/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提高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故事广为传播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以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故事开篇,拉近了中外听众的心,凸显了中国领导人的亲和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道、长安云集各国使臣商人、李白王维的日本友人、新加坡有艘“郑和宝船”……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在出访亚非欧美的公开演讲和在国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多次讲述中外交往史上温暖人心的故事。
“讲故事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张国祚表示,话语连着故事。生动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讲述者的话语权。
在国际社会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必要条件。据统计,仅2016年,境外媒体涉及“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数量就超过4万篇。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善于“借船出海”。
本次高峰论坛上,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国记者共同见证了这场历史性盛会,以笔、鼠标、相机和世界分享“一带一路”,丰富多彩的报道让全球刷屏。不少外国记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向各国受众讲述“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故事。
从北京APEC会议到G20杭州峰会,再到这次论坛,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首席驻京记者丽塔·法蒂古索明显感觉到,中国举办大型会议的经验日益丰富。“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会议很不容易,但是论坛进展顺利。”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话说得真好。只要实现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足,争端就能减少。”加拿大全球研究网记者卡拉·斯泰亚说,“一带一路”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们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有助于全球推动减贫进程。
刚果(金)位于非洲中部,有8000公顷良田,由于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当地品种丰富的热带农作物无法及时运出偏远产区,当地农产品消费的80%也只能依赖进口,有些地方甚至与世隔绝。“我们需要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把全国主要地区连接起来。”刚果(金)《潜力报》记者西普里安·卡普库写道,有了中国的资金、人员和技术,就能建水电站,有了电,其他领域建设才跟得上。他希望为刚果(金)政府拟定基建领域的发展规划取走一些“真经”。
巴基斯坦《国家报》更是毫不吝惜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此次高峰论坛的盛赞。该报称,巴基斯坦十分重视此次论坛,派出了一支由巴基斯坦总统谢里夫带队的最高级别的庞大代表团。“中国正在领导世界。”该报直言,“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性项目”,这次论坛则“将为面临困境的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思路’”。
5月16日,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丝路金桥景观花坛。供图/CFP
开创美好未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中国既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也是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从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到加强实体经济合作,再到深化人文交流……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引领,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就能让各国经济增长更加强劲,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带给各国人民更多获得感。
论坛期间,中国承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建更多民生项目……一系列务实举措受到普遍欢迎,为共享发展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信心与力量。
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说,这些承诺彰显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中国不断履行承诺,发起了包括此次论坛在内的很多全球性合作行动,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志者事竟成,众行者能致远。两天的日程,凝聚了振奋人心的合作成果。论坛结束后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共有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强有力的支撑。
5月15日下午圆桌峰会闭幕后,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我们有理由对“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长期工程,前方的路还很长,需要各方携手合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对此,《人民日报》评论称,“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接下来是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它行稳致远、继往开来。从发展友好合作,到达成务实协定;从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到加强创新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向世界宣示,中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秉承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旧邦新命,古道新程。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桨声跨越时空,在新世纪奏响‘一带一路’的交响曲。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沿着这条命运休戚与共、梦想相连相通的大道携手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