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编的《讲好中国故事》网络传播案例集。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 摄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

  互联网等新媒体因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环境中的传播优势,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开展对外传播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国受众希望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APEC峰会等主场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传播,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展现了中国发展变化的活力。但受“西强我弱”的传统国际传播格局影响,“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总体还较弱。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对中国长期存有偏见,在报道中国国情时,往往以偏概全,设置主观性议题把控国际舆论走向,使西方社会公众对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仍缺乏了解,我国对外传播在战略和实践上任重道远。

  面对西方媒体抛出的所谓“中国问题”,我国媒体对外传播时应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回应,组织客观翔实的事实内容予以回应,防止误报误解进一步蔓延。另外,除了介绍中国经济成就、中华优秀文化等,也应适时适度地将中国特色和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和发展制度,以及中国特色、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巧妙“包装”,全面深刻准确地向世界诠释好这些理念,为国外受众呈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

  四种思维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对外传播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其核心是改变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的思维,树立“受众本位”意识,适应互动化、分众化、分享化、精品化的国际传播特点,不断改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增加传播内容的吸引力,要“把我们希望传播的”与“海外受众关注的”结合起来,巧妙地设置国际传播议题,吸引国际受众,把握舆论引导力。具体而言,需要增强以下思维:

  一是互动思维。要改变过去传统媒体的“魔弹论”思想,克服单向传播的缺点,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开展互动传播。

  二是分众思维。利用新媒体力量,结合多种文化背景开展多样化传播,将对外传播中要表达的和当地受众想听的内容结合起来,找准合适的传播渠道,增大预期传播效果。

  三是分享思维。重视用户体验,加强“软传播”和“巧传播”,创新内容和形式,促进传播的生动化、趣味化。

  四是精品思维。做好内容产品,打造对外传播的亮点品牌,提升对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提高外宣产品在国外受众中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对外传播内容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内外有别”是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传播理念。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外传播时应厘清“外宣”和“内宣”的区别,改变以内宣的惯例做外宣的思路,遵循对外传播的规律,学会用国际表达紧紧围绕“中国故事”展开传播活动。

  一是解读好“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阐释解读好“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经验”以及“中国经验”背后的“价值观”等,突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解读和报道中国的政策、传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时,将抽象理论融入生动实践,形成直观感受,增强传播说服力。遵循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和覆盖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传播内容方式,减少语言和文化障碍,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选择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镜头。要善于学习借鉴互联网传播的最新实践经验,增强对外传播的艺术性,选择好叙述“中国故事”的最佳镜头。要适应国际传播的需要,深入研究受众心理,改进“大而全”和过于宏观泛化的叙事手法,选择具体案例,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多元表现形式,生动巧妙地呈现中国故事。例如,中国网出品的系列微视频节目《碰词儿》,立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中国特色词汇,采用中英双语形式,通过介绍一个关键词,解读其背后的相关政策、热点事件和相关习俗,摒弃了以往“大段话”式的报道,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

  三是借助好“中国故事”的外援力量。要善于“借船出海”表达中国内容和讲述中国故事,可与有友好合作往来的国外媒体加强合作,借助这些平台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拓宽对外传播的渠道。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积极评价和友好声音,再编辑再传播,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影响力。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要善用外嘴外脑发声,借助外国人士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增加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减少给国外受众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2017年两会,中国日报网推出原创新媒体产品《艾瑞克跑两会》,由一位外籍专家出镜,围绕两会热词,用原汁原味的英语解释相关知识背景,表达的内容由亲身体验和现场记录构成,让国外受众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两会,增加了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和可信性,且自带亲近属性。

  对外传播是中国递向世界展现自我的一张名片,互联网等新媒体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外传播,要重视传播规律,注重对传播对象的定位分析,既介绍成就又妥善回应疑虑,将对外传播和说服效果相结合。要善用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力量,找准合适的传播渠道,运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品牌意识融入到对外传播中,让“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发挥实际效果。(张静: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