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陕西西安,满载41个集装箱共1000吨乌兹别克斯坦优质棉纱的中亚班列缓缓驶入新筑车站。供图/CFP
“一带一路”从提出并稳步实施三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前期成果和推进进度超出预期,受到国内外舆论持续热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超两万篇、图书达到数百部;境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也超过七万篇,各语种专题图书超过百部。综合各方的研究观点和报道视角可以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点和维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2000多年前的丝路精神,具有文化上的厚度。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使节、商旅、学者相互来往和对话,东西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补充,东西方的智慧相互碰撞和激发。祖先们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积淀了流传至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2000多年后的今天,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旧貌换新颜。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古代丝绸之路到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变的是互联互通的方式,不变的是丝路精神的传承。“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条延续两千多年、连接亚非欧的丝绸之路再现昔日辉煌,使传承两千多年、激励近百代人的丝路精神持续得到弘扬。
“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三个共同体”建设,具有使命上的高度。“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各国追求进步、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意愿是一致的,而且各方的互补性较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是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需要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也要看到,由于各国的差异所在,在推动落实各项倡议的过程中,各方会有不同侧重的利益考量,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携手应对挑战,合力化解威胁,打造好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直面地区和全球面临的安全和发展难题,具有情怀上的深度。“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但民生压力较大,同时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实在在地直面问题,真真切切地提出解决办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和新时期的国际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当前美欧等主要国家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和反全球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中国致力于和沿线国家共享发展红利,共谋和平稳定局面的“实招”。
“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建设为主要内容,具有实践上的广度。“一带一路”不是单纯的经济计划,也不是单纯的文化交流方案,更不是军事战略,而是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方面的全球化倡议。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证,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通过“五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软硬兼施”“两翼齐飞”,才能使“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具有周期上的长度。“一带一路”是一个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倡议,它不是百米决赛,也不是万米比赛,而是由无数个马拉松组成的长跑;不是一朝一夕、短期突击,甚至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彻底完成的,而是一个没有明确时间限定的长期事业。2015年初,中国政府为此制定并公开了规划方案,细化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彰显了中国愿意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对接起来,一起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长期愿景。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相信未来还会有一个接一个的规划出台,也会有一茬接一茬的人将接力棒交接下去。
“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和创新既有的发展方案,具有操作上的灵活度。与二战以来西方主导的很多制度设计不同,“一带一路”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而是在既有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主动寻求对接,从而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所主张的对接,不是一方主导另一方,而是在尊重彼此规则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扩大合作点,进而制订共同规划、推进合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刻意追求一致性,中国既可以在一些项目中“挑大梁”,也可以在一些项目里“当绿叶”,高度灵活,富有弹性,这将保证“一带一路”是真正多元开放、多样包容的合作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中国的发展实践和红利,具有基础上的坚实度。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是全球经济复苏最主要的拉动力。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正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选择。中国也在尽最大努力,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中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2017年两会期间表示,近三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145.3亿美元。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中国的态度,更是“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欢迎各方积极参与,具有姿态上的开放度。中国一再提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不是中国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共进的阳光大道。“一带一路”版权虽属中国,但在使用和收益上各国都有份。为此,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欢迎沿线国家和其他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截至2017年3月,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态参与,中国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近期,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援助阿富汗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
5月中旬,我们即将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落地,大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态度会更加积极,感情会更加深厚。“一带一路”也将成为中国形象的展示窗口,成为中国方案的典范。(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战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