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彭纯在两会现场。

  3月2日,新华社两会新闻报道中心。我的“两会时间”从这里正式开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以时间算的话,在新华网从事了6年对外报道的我可以说是名“老编”。但从两会对内报道的角度而言,我却是个完完全全的“新手”。

  过去6年,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向国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而最近的16天,我认真参与和思考的是怎样向国内受众传递最新鲜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会新闻。

  过去6年,我一直在会场外;而最近的16天,我可以出入两会会场,倾听各级代表委员们对国计民生的真知灼见。

  尽管每年都会参与两会报道,但这一次却是大大的不同。从对外到对内,从编辑到记者,从场外走进场内,我对两会这一新闻界“大考”的认识也有了多个角度。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华网记者彭纯在两会现场采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几轮培训过后,我们这批第一次上会的“新手”记者们终于找到了“感觉”。从第一次选题会时的不知所措,到后来前方采访的得心应手,这其中的过程,用“酸爽”二字恐怕最为贴切。

  我是前方报道“采访、访谈组”的一员。最开始我们确定的思路就是不能散打,要形成系列报道。思路是对的,执行起来却有各种难度:如何在几千名代表委员中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怎样快速地让代表委员接受采访?又如何在最短时间获得我们想要的素材?有了素材又如何烹饪出色香味俱佳的“新闻大餐”?

  最终,我们将镜头对准了基层代表委员,以小小的“笔记本”为切入点,通过微视频讲述代表委员们的基层故事、履职调研成果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所思所想。

  于是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采访小分队”就过上了“变形金刚”的生活。联系各代表团驻地、选定基层代表委员、拟定采访提纲、拍摄、采访、写作脚本、剪辑、修改、审核、播发……每个人的潜能都被激发,一个个仿佛练成了“七十二变”。

  视频上网后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整个过程中最让人难忘的始终是那些生动的故事和在无形中磨炼的采访技能。

  基层代表委员的质朴令人感动。工作在一线的他们与普通百姓有着最直接的交流。来自贵州的农民代表在我们的镜头前流下了眼泪,她不善言辞,却付出了最实际的努力。她所在的地方因缺水导致贫困,她通过各方努力引水进村,解决了当地人的饮水问题,并且发动村民靠养猪致富。

  基层代表委员的调研之广、之深令人佩服;当他们展示那些厚厚的调研材料时,小伙伴们都震惊了。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调研“二胎放开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走访了10多个相关部委,并在多所学校蹲点调研,足足写满了几个笔记本。

  “不过咫尺,却已天涯。”

  两会前方报道组的重中之重就是“网络直播”,新华网承担了两会很多重要场次的网络直播文字出口。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对直播的心情,可以说是“不过咫尺,却已天涯”。

  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零差错”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以新华网还是人大网等其他网站为“文字出口”,我们的要求都是逐字逐句核校,只要上网,就不能有错。有时候,一个字、一个标点的小错误,就能产生“谬以千里”的大错。所谓“不过咫尺,却已天涯”,此为其一。

  直播报道同样还是一次对职业操守的考验。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当面对自己的“男神”“女神”时,应该怎么做?答案很简单,忽略掉自己的“迷妹”身份,拿出记者的职业操守,专注访谈对象,认真思考,平等对话。直播报道更需要这份专业和冷静。我的队友跟我说,在做外长答记者问的直播时,她就坐在主席台旁边的直播台,全神贯注地按照直播流程完成每一项操作,根本来不及抬头。此时此刻,正是“不过咫尺,却已天涯”的真实写照,他在答记者问,而你在将TA的声音传递给亿万网友。

  两会虽已落幕,新闻没有终点,考验永远在下一个路口等你。Fighting!(新华网 彭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