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陕西站采访活动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还在奔波采访,下午系列活动的结束仪式就将举行。越是要结束,就越有不舍。一些深入一线的参观体会和采访实践,让有幸参加这次活动的我收获颇丰。
敦厚的外表、朴实的话语,接受集体采访的老区群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延川县文安驿镇村民徐海胜连忙请大家进屋;面对记者们的详细询问,吴起县铁边城镇村民张润表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生活上的巨大变化,被采访者无不称赞“共产党好”“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好”,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热情笑容和微微泛红的眼角,令我为之动容。
不为贫困压倒、不向困难低头,勤劳肯干、艰苦奋斗,狠抓落实、不忘初心,长征精神在困难群众以及驻村干部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当所有困难群众和干部都能团结拼搏,就会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当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脱贫致富,就能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之势。
长征路上奔小康,自然要传承并弘扬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要在过去,我可能无法准确而全面地描述。但通过此次采访活动,尤其是在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的亲身体验,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不畏艰苦、不顾疲劳,发扬长征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到达薛家寨革命旧址的登山过程,着实让我们吃了些苦头。登山才完成了一半路程,我全身已经湿透,由于太累以致于说话都有些吃力。我想放弃了,但转念一想:这时候退出算什么?在红军队伍里,我不就是一个逃兵吗?当年那么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都没有让红军退缩,他们反而越挫越勇。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始终被红军顽强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感动着,让我有了一直向前的动力。
还有那次让我难以平静的演出。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在保育员的精心呵护下,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最终走向了新中国。当孩子没有来得及叫一声“爸爸”,战士就倒下时;当保育院院长留下自己的孩子而带上别人的孩子转移时;当保育院院长为救孩子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年轻的母亲选择分离,是为了更多的母亲与孩子团聚;战士们失去了生命的希望,是为了更多人生命的希望。《延安保育院》所演绎的人间大爱,也正是我们最深情的呼唤。
爱,信念,勇气,坚强……我想用尽我能想到的所有赞美,表达我对红军和革命先辈的深深敬意。学习,传承,成长,磨炼……我想用我最真的感受,将这次采访体验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新华网 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