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10日到9月14日,5天4夜的时间里近60家媒体沿着80多年前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从雅安来到阿坝,一路爬雪山、过草地,行程2000多里,身体力行感受了当年长征的种种不易,笔耕不辍记录了脱贫攻坚新长征路上的沧桑巨变。
长征在历史教科书里,由文字描绘着这场历时两年之久的人类壮举,这里有许多关于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重大会议;长征在老一辈的记忆里,由声音讲述着他们自己或者父辈们亲历过的那段铮铮岁月,这里有许多关于亲人和故乡之间剪不断的羁绊;如今,长征在路上,由我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脚去真实感受这份红色精神。长征还在我的笔下、在我的相机里,由我去捕捉、记录这一路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
9月13日,我们来到了阿坝州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这里矗立着一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上刻着这么几句话: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从长征出发前的8.6万余人到结束时的3.3万余人,这一路有太多的人来不及被记住,就匆匆离去。站在纪念碑前的我,抬头看着天上变幻莫测的滚滚云海,低头看着脚下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眼前是这几句简短却直击心灵的话语,此时此地此刻此景,一股热泪几欲夺眶而出。
我时常也会问自己,为什么现代人还要重走长征路,如果是为了了解这段历史,纪念碑、博物馆、教科书、前人口口相传的往事已足够。我也会想,长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这一刻,我才体会到,有些事要在路上才能懂得,有些精神值得永远被传承和歌颂。
长征不只是一段往事,它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人为了国家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人活着,必须要有信仰。人生在世,是汲汲于名利地位,是碌碌无为了却一生还是为追求事业和人生理想去拼搏,这是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的重大分野,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重走长征路,我们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当地村民的脱贫攻坚之路进行报道。
不管是红星村的生态农业养殖,还是夹金村的玫瑰产业园,亦或是传子沟村的藏家乐和唐卡画院……这一路采访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关键还是要造血式扶贫。扶贫的主体是村民,村干部在前面忙活得满头大汗还不行,关键是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到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就像小金县一块标语牌上写的: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脱贫要创新方式方法,也要深入田间地头去走去看去听去想,不能纸上谈兵。
人若志存高远,则无不可实现之目标,纵然山海尽头,亦不能阻止其追求理想的步伐,亦无攻不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无法打败其坚定信念。
村民致富脱贫的攻坚战如此,我们这一路的采访工作亦如此。长征路途险峻,即便如此,在颠簸的车厢内,氧气稀薄的高原上,水流湍急的河畔,泥泞坎坷的草地里,仍然有不少同行整理采访录音和笔记,第一时间用手机写稿。
回到宾馆,没有暖气,裹着被子熬夜赶稿也不在少数,然而,没有一个人说累,每个人都充满着朝气和正能量,就是这种氛围和精神,让这一路的舟车劳顿都犹如过眼云烟般不值一提。也正是这种氛围和精神,激励着每个人去拼搏,去生产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新华网 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