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前圩河滩,红军誓师西征的地方
寨前圩老街,当年红军露宿的地方
突围“西征”日夜兼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开始为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准备。
1934年7月23日,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发来训令电,指示:“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训令对红六军团的行动作了三步走的部署:第一步,从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地域转移到桂东地区,迅速脱离敌人,以便在桂东的游击区域,高度地迅速地发展游击战争和推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应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则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络。
48年后,肖克在回忆录《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中,阐述了中革军委这一决定的目的是:红六军团在湘中的积极行动,将迫使湘敌不得不进行战场上和战略上的重新部署,破坏其逐渐紧缩中央苏区的计划,以补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这一行动,还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红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在创建新的苏区的战斗中,“确立与二军团的可靠的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前提。”肖克还在回忆录中披露,在这个电报中,中革军委对中央红军的意图没有说明,“后来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中央红军也要西撤,中央电令我们转移,是要我们起先遣队的作用。”
按照中革军委的要求,在经过近半个月的充分准备以后,1934年8月7日下午,红六军团9700多名将士,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出发,日夜兼程,英勇战斗,于11日中午抵达桂东寨前圩。
寨前誓师 众志成城
南宋嘉定4年(1211年),江西巡抚曹耀彦奏请朝廷批准,建制桂东县,县衙所在地名叫上犹寨。几百年的雨雪风霜掠过,上犹寨前的平地河滩,人们聚群而居,发展成了有一百多个商铺的集镇,也就是桂东县南部重镇寨前圩。
“选择在寨前圩誓师,不是偶然的。”走在寨前圩老街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石板路上,肖行和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桂东县属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红军独立四团,就是以桂东为自己的活动范围的。寨前圩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游击区和物资补给基地。这里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寨前圩一带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以势不可挡的声势,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动摇着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的人员很快发展到近万人。
8月12日,红六军团在寨前圩的河滩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庆祝突围胜利、誓师西征的大会。
“这一天,天气格外炎热,部队从各个方向赶来,聚集在寨前圩村边的一个河滩上。干部战士们的衣衫都被汗水浸透了,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突围胜利的喜悦。”
当时只有10来岁的寨前圩居民陈祥文依稀记得当时看到的情景:“开了个誓师大会,河滩上、柿子树下站的都是人。不晓得会上的内容。”
陈祥文所不知道的内容,1996年出版的《红二方面军记实》作了详细的披露:任弼时、肖克、王震、张子意等人,扎着绑腿,穿着草鞋,腰间挂着手枪,一个个精神抖擞地上了讲台。大会开始之后,任弼时首先讲话。他以党中央代表身份,申明了纪律,做了动员,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肖克、王震也分别讲了话,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红六军团西征的目的、意义和面临的艰巨任务。
通过寨前圩誓师大会,广大指战员认识到,这次突围远征,不单纯是到外线牵制敌人,而且是为了实现极为重要的红军战略大转移。
许多年后,回忆当时烽火连天的岁月,许多老同志都对寨前圩誓师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带领红六军团先遣营一路冲锋陷阵的周仁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从井冈山走来》一书中说:“尔后事实表明,中央军委是要我们为即将长征的中央红军执行先遣任务。”时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师长、解放后担任过北京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的陈伯钧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派遣红六军团西征,“事实上就是一个先遣队,利用在与贺龙同志会合的过程中勘察一切路线,搜集情况,供给资料,以便中央主力长征。”肖克后来也指出:“是要红六军团钳制敌人,直接与即将长征的红一方面军配合行动。”
红六军团从湘赣边突围西征之初,由于并不十分了解这次西征的最终意图,加上中革军委曾指示他们将一切“坛坛罐罐”都带走,因此,他们把所有能带的都带上了,使得行动很不便。军团领导人很快认识到:“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机动能力被这些家当缠住了,行军不灵便,打仗顾虑多,客观上降低了领导者寻找机会打胜仗的雄心”(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于是,当红六军团从寨前圩出发时,就下令甩掉了突围时携带的笨重物资和器材。这些情况,红六军团都向中央作了报告。可惜的是,中央红军在向西转移时,并没有吸取教训,所搬的东西更多,因此在湘江战役中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