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移动直播让两会触屏可及
今年全国两会,从客户端和微博首次跨平台视频直播到VR全景展示人民大会堂,人民日报新媒体在创意传播上“玩”出了新高度。
融媒矩阵云直播站上报道制高点
3月3日中午,人民日报记者张世悬抱着摄像机、左肩背着4G无线传输背包、右肩挂着三脚架包,从大会堂东门外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奔跑……
前方记者采集视频图文数据并实时回传,新媒体中心编辑快速加工后同步分发给包括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人民日报融媒矩阵,网友在“两微一端”等多个平台都可以参与点播和直播围观两会,也能实时与主持人和其他网友互动交流。“感觉自己与两会的‘距离’不到0.1秒,”有网友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
140余段现场视频,19场直播……来自人民日报的云直播引发了网友的热追,仅在新浪微博,播放量最高的一场视频直播,观看总量已超811万人次。
来自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此次人民日报新媒体的两会视频直播在新浪平台的观看人数累计已超过1亿人次,获得的点赞数也突破亿级大关。
记者全媒体技能大爆发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您报道。”这样的场景,在今年的两会现场,屡屡可见。
提笔能写稿,放下电脑能拍照,拉到镜头前能主持,站在摄像机后能拍视频,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现场直播都不在话下。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大力推进融合发展,几十位上会记者,个个都有一身全媒体报道的本领。
作为资深摄影记者,李舸与全国两会的亲密接触已有25次,不过,今年他却“十分忐忑”,因为除了以往的常规武器,他手上又多了许多新装备:两部VR全景相机、两支用于手机摄影的外接镜头和支架、沉重的高清摄像机外加专业三脚架、一套直播传输设备,加起来有几十斤重。
不过,“更难的是要一心多用。”以往只要守在相机取景器后专心拍照,而今年则要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议期间,完成静态摄影报道和动态视频直播,以及VR全景拍摄等多项工作。
记者苏艺尝到了“e记者”的成就感——“拍照多张,出镜直播多条,客户端互动多条,录制二维码视频一段,文字稿一篇。”这是她半天时间交出的成绩单。
连续12年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姜洁也因为尝试网络视频直播,被人大代表“围观”了。“看到我直播,有代表赞叹‘人民日报太潮了’!”她说。
黑科技VR惊艳亮相
“原来新闻还可以这样看。”这是一位用户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观看了人民大会堂的VR全景视频后的留言。
作为这两年最炙手可热的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发力的重点。对于这样的黑科技拍摄神器,人民日报客户端也有着十足的技术敏感。
3月3日政协开幕当天下午,人民日报客户端火速上线了VR作品《VR带你进会场·政协大会这样开幕》。用户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大会开幕、大会堂内景,以及政协委员们起立唱国歌、听报告的场景,真正来一次720度沉浸式体验。
作为这个片子的拍摄者,记者雷声直言,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当我们的VR全景相机在人民大会堂一层缓缓升起时,大家都觉得新鲜。更为重要的是,VR的呈现方式很有冲击力,年轻人都有兴趣主动参与、分享转发,有效传播力很强。”
刷屏,H5走红朋友圈
今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众多H5产品,在很多人的手机朋友圈刷屏了。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既有图文解读,又有视听和游戏……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结束仅两小时,H5产品《原声回放!一起来听总理的工作报告》上线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当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
如何让手机用户在第一时间全面、直接地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提炼要点、现场回放、形式新颖是重点。通过这一H5产品,用户只需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就可以看着文字实录,倾听总理的现场语音。随手摇一摇,还可以更换关键词。有了这个H5,用户只需10来分钟就能“听完”总理报告的亮点内容;还能零距离体验与总理“对话”的现场感。
“移动阅读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永远在下一分钟。”冗长的H5是业内的“大忌”,能在半分钟以内消费的H5占据主流。
但是,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的H5产品“实时云直播·两会记者的朋友圈”横空出世,打破了H5产品的“半分钟热度”困境。这个横跨十几天时间、承载数百条新闻内容、展示上千张图片、引入视频直播流和音视频点播的H5,截至发稿前已获得800万以上浏览量,在诸多H5产品中异军突显。
两会,除了网络、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还有什么围观角度?这个H5产品为用户呈现了两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的“朋友圈”。通过实时更新朋友圈“状态”,用户还可以随意点赞参与,跟自己的朋友圈一样贴近,让人眼前一亮。
让政治不再难懂,让时局触手可及,或许是未来的新闻类H5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
炫酷,开往春天的“客户端专列”
两会召开。长安街上的人民大会堂里,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长安街下的地铁1号线,“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穿梭往返。为了让人民日报的“两会好声音”触达更多年轻人,让“网络原住民”更便捷地关注两会,人民日报客户端独辟蹊径,用一辆开往春天的创意地铁“专列”创新两会传播。
“开往四惠东方向的地铁已经进站。”3月7日,北京地铁1号线的乘客们在熟悉的播报声中,邂逅一辆独特的列车——“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从车厢外部随处可见的“人民日报客户端”字样到充满青春气息的车厢内装,从设计风格的丰富灵动到海报文案的独具匠心,都让人“意想不到”。这也是北京地铁1号线上第一次迎来如此规模的内外车厢整体设计的地铁广告专列。
“炫酷!太出人意料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客户端!”“坐在地铁上就能感受到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政能量’。”乘客这样评价。在业内人士看来,从中足以感受到中央媒体对新时代新媒体的积极融合。
用户对这列特殊的地铁“专列”兴趣十足。来自内蒙古赤峰的网友“公社人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说:“我从内蒙古去北京开会,特意在1号线木樨地站等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等待30多分钟后,刚上车恰巧看到专列从另一方向开来。于是果断下车换乘反方向列车去追,在离终点还有几站时下车换到另一方向耐心等待,终于在12分钟后让我等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只有对人民日报客户端我才会如此执着。”
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拥有更多用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这趟“专列”在线下和线上的爆红,也为人民日报客户端带来了很多新用户。在“专列”上,乘客只需扫描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即可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而关注人民日报对此次两会的全面报道。
有专家认为,“互联网+两会”为年轻人关注两会、关心国家大事搭建了颇具吸引力的平台;线上全方位报道,线下立体化传播,为青年群体了解两会、参与两会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渠道。截至3月15日,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活动专区,共收到网友留言近3000条,新浪微博话题#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阅读超过230万,在百度手助、360手助和华为等应用市场上,“人民日报”也登上了热搜榜或是两会专题的首页。数据显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日均下载量是平时的3倍,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成为下载主力。
“让新闻更好看,让时政不难懂。”主流媒体传播创新,刷新人们对党报认识,刷出传统媒体存在感。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人民日报客户端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人民日报打造现象级融合媒体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