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回顾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规划者、组织者、推动者和领航者的关键作用。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21年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发展,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之路,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创造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互联网是一个由互联网企业、使用者、政府乃至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的虚拟空间,互联网治理也应是由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的作用,既体现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属性要求,也是执政党治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
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致力于信息领域的重大创新,集中力量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等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动。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持续创新,中国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服务高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快互联网领域立法进程。《网络安全法(草案)》已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刑法修正案(九)》对若干网络犯罪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两高”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国家网信办制定出台《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等一批规范性文件。
互联网时代强化了霸权主义,将强权扩展到了虚拟空间。不论是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还是斯诺登曝出的国际监听丑闻,无不显示网络无净土、霸权时常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正义主张,是对国家主权理论的拓展和延伸,是对网络强权国家恣意行为的有力警示。中国坚持平等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的治理,参与互联网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组织合作,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就是为了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实现国际公平正义。
互联网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公民参与的有效渠道。
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在线教育、MOOC课堂、开放大学蓬勃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咨询、数字健康APP方兴未艾,互联网正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便捷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互联网也成为广大网民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十分注重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建议,汇民意、聚民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和领导力量,互联网治理可以视为国家治理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表现形态,党对互联网治理的领导是基于对国家治理领导权力的延伸。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互联网领导管理体制的决定。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等重大战略举措,描绘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