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长陈丽娟等待旅客上车。北京客运段供图

他们,结婚十年,每周的见面时间只有一两天;他们,从事着相同职业,“轻伤不下火线”是最平常的工作状态;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往往是人们阖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就是北京客运段列车长陈新明和陈丽娟。日前,中国网记者走进这对铁路“伉俪”,了解这对平凡夫妻不平凡的“铁路爱情”。

 因铁路而结缘 成就“革命友谊”

陈新明和陈丽娟是北京客运段出了名的铁路“双职工”,不仅因为二人同在铁路工作,也因为两人都姓陈,都被同事们称为“陈列车长”。丈夫陈新明担任的是北京西开往重庆北Z34次列车的车长,而妻子陈丽娟是北京南开往上海虹桥G103次列车的车长,他们已经在铁路上工作了十五年。

2002年,两人相识于当时的九龙车队,那时的他们还都是火车乘务员,负责相邻的不同车厢,就这样,在互相帮助中他们结成了“革命友谊”。经过四年的恋爱,二人在2006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也是在这一年,九龙车队的解体也让二人被分到不同的车队,这一分开,二人就再没有在同一条线路上相遇过,开启了聚少离多的生活模式。

由于他们的线路、车次不同,俩人很少有同时休息的时间,夫妻之间的团聚机会可谓弥足珍贵,就连重要的节日通常也只能靠电话来传递祝福。

“他会把我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日期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无论工作多忙碌,在这些重要日子的零点时分,他一定会第一个给我发来祝福的短信。”谈起丈夫陈新明的浪漫举动,陈丽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列车长陈新明在车上检查安全设备。北京客运段供图

 结婚十年 只有两个春节与家人团聚

结婚十年间,陈新明和陈丽娟也仅有两个春节是在一起陪孩子、家人度过,一家三口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夫妻俩谈到这里,话语间无不流露出对孩子以及父母的愧疚。

还记得2009年5月,陈丽娟刚刚修完产假恢复工作不久,一岁半的孩子多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有一次正好赶上夫妻俩都出乘,陈丽娟在北京站开往苏州的列车上接到父亲的电话,询问她能不能请假。陈丽娟告诉老人请假需要在出乘前八小时汇报,否则无人接班。

陈丽娟纳闷如无紧急的事情在父亲是不会给自己打电话的,于是,在陈丽娟的追问下,父亲告诉她孩子的脚因不小心打翻暖壶而被烫伤,已经送往医院。

听到这里,陈丽娟的心咯噔一下,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她本想找车长去请假,然而,考虑之后她还是决定这趟列车退乘之后再回家。这趟列车可以说是她走的最揪心、最心酸的一趟。

到达北京后,她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站在病房门口看见孩子躺在病床上输液,那一刻,她的眼泪奔涌而出。

“我不知道孩子当时心里有没有怨恨我们,但是别的孩子生病父母都在身边,而我们却不能给他一丝温暖,孩子的双脚还有烫伤的疤痕……”陈丽娟哽咽的说。

除了孩子,陈新明和陈丽娟最亏欠的就是父母,“不能回家过年,父母也从未埋怨过我们的工作,每次回到家都做我们最爱吃的菜。”陈新明说,从未对这份工作有一丝后悔,而父母和孩子对他们工作的支持,让他们感恩。

列车长陈丽娟在车上服务旅客。北京客运段供图

 车长忙巡视 “走着去上海”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2016年的春运也步入高峰期,陈新明和陈丽娟的工作也更加忙碌。

“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洗漱、整理妆容,在早上6点列车从北京南站出站的一刻起,到上海虹桥近5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为列车长的她没有空闲坐下来休息。车上上千人的大小事情,都需要车长协调处理。”这是陈丽娟的工作常态。

16节高铁车厢,每节车厢26.5米长,陈丽娟每隔一至两个小时就需要巡视车厢情况,走上两个来回。

中午,列车驶进上海虹桥车站,整理座椅、检查车厢,虽然到站后乘务人员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对于列车长陈丽娟来说,这半个小时还得工作。

半个小时后,陈丽娟和她的同事们又开始了返回北京的旅程。继续重复上午的工作,一直到晚上7点多钟。

这一趟下来,一般人还真撑不住。所以高铁圈儿里有这么一种说法:这来回一趟可相当于是“走着去上海”。

吃饭不规律、睡觉不规律,这就是铁路人的生活;车上过大年,旅客齐庆祝,这就是铁路人的春节;相会稀如金,电波传爱意,这就是铁路“伉俪”的甜蜜……这一个个故事的背后串联的就是时刻坚守在你我身边的铁路人。(记者尚阳 实习生贾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