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维护工作枯燥吗?”
“沿着正确的道路每前进一小步,都会让我甘之如饴!”
“创新路上一帆风顺吗?”
“这不可能,未知与不确定才是创新的最大魅力!”
“如何看待你的创新成果?”
“通过我的创新让大家少走些弯路,让客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我就心满意足了!”
初见黄昭文,是在首届“十大最美通信人”的颁奖仪式上,记得当时跟他说要做一个深度采访,他下意识地回答“不用了吧”,为了“双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网络保障,颁奖结束当天他就风尘仆仆地赶了回去;了解黄昭文,则是在广东他的办公室里。他话语不多,但一谈及工作就滔滔不绝。整个采访,他起身倒水数次,每次回来,都会挠挠头,略带腼腆地重复着“不好意思,从来没说过这么多话”。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温和、内敛的人,却凭一己之力打造出中国移动网络维护工作无数个第一。从1998年加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他一直从事一线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与网络质量优化工作,先后从事核心网、网管、IP、数据网络、信令平台、 DPI产品等专业领域的网络运维、系统开发、技术创新工作,自主研发15项通信领域重大创新科技成果,申报17项国家发明专利,获31项国家级、部省级荣誉,用辛勤和汗水谱写出中国移动网络维护人的时代强音。他也由此被同事敬佩地称为“黄超人”。
矢志创新:3年艰苦攻关创上亿元效益
2012年,智能终端和OTT的飞速发展给通信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业务类型相较以往翻了数倍。对网络维护人员来说,从传统面向网元的服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的服务,从以往面向单一指标的服务转变为面向端到端的服务,既要考虑网络的性能,也要考虑客户终端以及不同业务的性能。在这种背景下,黄昭文开始酝酿解决业界的一大难题:如何开展端到端优化工作,实现手机上网客户感知的端到端“最优”体验?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要掌握端到端网络的性能,极不容易。当时大多技术是设备厂商掌握的,包括通信的协议和各种规范,设备厂商各有各的想法,没有统一的标准,要采集到所有网络的性能,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掌握处理网络协议的统一平台。”在现实中,并没有现成的平台存在,我们能看到设备厂商的指标,但无法知道这个指标对客户整体感知的影响。“我当时想,能否摒弃这些厂家的差异,找到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建立一个平台,这样就可以在网路演进和升级的时候,既能保障研发前期的投入,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升级换代,通过对底层信令的分析,更加客观地掌握网络的性能和细节。”顺着这个思路,黄昭文开始了这项耗时三年的创新研究。
创新,说易行难,虽然被称为“超人”,但黄昭文也只是一个平常人。“对于运营企业来说,更多关注的是设备的运营状态,而不会关注底层的细节,而我要做的这个平台却必须掌握这些细节。开始那段日子,我将所有通信协议的规范、标准全部重新学习。同时,关于网络的诸多技术,比如终端、网络解码、云计算技术等,也都需要驾轻就熟。记得当时有一个协议中的内容,我查遍了国内所有资料,请教了无数的专家,都无法得到权威的解释。我只能通过查询国外原版资料,从厚厚的外文字典中查询每一个可能。现在回头想想,唏嘘不已。”
是的,端到端的技术优化,涉及研究、设计、开发、编码、测试、验证、应用、推广、优化等一系列技术工作,这是一个普通技术公司、一两百人的大型研发团队承担的工作量,而黄昭文却在三年内一个人独立承担着这项繁重的工作。无法想象,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承担着怎样的煎熬和巨大的压力?为了尽快完成技术攻关工作,他拼命跟时间赛跑。三年时间,黄昭文没有休息过一天,哪怕是春节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到端的优化,能够从手机终端、无线网、核心网、业务平台等环节进行深入定位,对影响客户感知的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投放和优化精准定位。这在当时是整个通信业界都无法攻克的课题。而黄昭文却锲而不舍地耗时3年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建立了基于客户感知的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端到端评估体系(MoQ),在业界首次提出充分挖掘信令时域信息的“时域联合检测迭代”分析法,实现对端到端业务质量的有效定位。
在成功建立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端到端评估体系(MoQ)的同时,他还研发了对该体系进行支撑的《移动互联网端到端客户感知优化平台(MIQ)》,这是全国首创的移动互联网端到端支撑和保障、优化的重要平台,也是由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突破性成果。如今,这个成果具有源代码级别的完整知识产权,已达到工业级标准并已应用超过三年,从2012年起已为全国20多个省的移动互联网核心网络提供在线质量监测服务,为广东全省超1亿用户提供端到端感知优化服务;项目已申报11项国家发明专利,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最耗时费力也是效益最大的创新成果“MIQ系统”,最具性价比的创新成果“中国移动全国流量统付业务业务开通及数据校验集团测试平台”,最有意思的创新成果“彩信投诉预处理及故障定位流程”……在黄昭文的故事里,创新贯穿了他17年的工作人生。
分享创新:建在线知识库发1.1万条知识
黄昭文的创新产品逐一被投入到公司的各项流程优化、质量提升、业务改进的过程中,转化成了一批批新成果、新业绩。不少人盯住了他的科研成果,不断游说他,希望以丰厚的物质条件进行“技术合作”,但黄昭文都一一回绝了。曾经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盛情邀请他去授课,他婉言谢绝。他认为:“我所做的所有创新,都是建立在广东移动这个平台之上的,没有公司的支撑和资源,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另外,公司的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每一个移动人都有责任保护好公司的信息安全与知识财富。”在黄昭文的眼里,公司的发展给了他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和业务实践机会,各位领导同事都给他带来了良好的经验和建议,他需要用更多的成果和成绩来报答公司。“让创新的成果惠及。”这也不难理解他之所以能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时时刻刻将公司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原因了。
黄昭文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公司的同事。他自发建立了网络运维中心在线网络知识库(IKNOW),发布知识共享累计已超过1.1万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网络维护工作者的共享交流平台。
“他有着最无私的创新分享精神!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字辈,我很荣幸地成了黄师父的徒弟,师父总会‘跳’出专业维护人员的角度,积极地思考和提出一些创新方案。在平时的维护工作中,他对我们很严格,会经常和我们讨论一些如何在提高日常维护工作效率的同时,再研发一些实用的创新手段与方法。但在生活中,他又不像一个彻底的‘技术男’,会不厌其烦地细心叮嘱我们注意各种生活常识。”在初入广东移动一年多的叶家恒的眼中,正是“黄超人”的这种“严父慈母”般的带领和帮助,才使得自己能够快速成长,“我为有这样的师傅感到自豪!”目前,已有上百名员工从“黄超人”这里毕业,并成长为中国移动的网络维护、投诉处理能手。
感悟创新:未知与不确定是最大魅力
“创新的最初阶段,我无法确定投入有多大,效果会多好,价值怎么样?创新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的未知和不确定。也正是因为这种未知和不确定,才会产生让我都想象不到的价值,也让我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今,广东移动客户已超过1亿,但是核心网络运营人员却只有200人左右。“作为网维人员,如果每个工作人员每天可以处理10个投诉,在重复以往工作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加班加点,每天解决投诉量提升100%达到20个。这样足够吗?”黄昭文指着自己的脑门说:“根本不够,我需要的是尽可能地多!”黄昭文遇到问题时,盘桓在他脑海中的都是“如何通过创新去解决那些无法解决或者低效解决的网络问题”、“是否还有别的路可以更快更好地通向问题的核心”这样的问号!带着这些问号,他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感到向前迈了一小步,而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对于大多人认为技术活是枯燥的说法,他不仅没有感觉到,反而觉得“只要是沿着正确的道路,每前进一小步,都会让我甘之如饴!”
但每个一小步,都是说易行难。黄昭文曾耗费近半年时间研发一个“网络性能实时采集”的程序,因为他想先于客户发现问题,依照自己的构思,他采集了众多网络的网元,作出设计的模型、算法和结构,结果最后效率很低,根本无法做到实时发现问题。“当时我很沮丧,因为如果这个想法能够成功,我们就可在客户发现问题之前发现问题,这对网维工作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半年心血付之东流,黄昭文并未就此放弃,“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在我17年的创新路上,失败是家常便饭,几乎所有的创新成果都是从失败中摸索出来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
“失败时会不会有放弃的念头?”记者问。
“沮丧过,但从未放弃,因为你必须适应在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他告诉记者,一旦投入到研究之中,他就很难兼顾到其他事情,“如果问题未解决,我总会听到有个声音在我的脑海中呼唤!”
不为奖金,不为名利。只为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准确定位;在客户投诉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和解决。这是黄昭文的梦想,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回顾黄昭文的网络技术创新之路,他的每一步都和行业发展、企业进步、客户感知紧密相连。“网络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而客户对网络的感知,则往往触碰到客户对网络质量评价的‘神经’。”正是那种能够紧紧把握网络维护工作的源头和命脉,敏锐地洞察客户感知的“超能力”,让黄昭文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记者 刘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