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当贵州将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的强力撑杆,奋身一跃,站到与发达地区同一起跑线上时,“一夜东风”又吹来——贵州再次借力国家支持的千载良机,启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今年8月底,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区域试点,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贵州,是《纲要》中唯一提及的省份。
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关怀和厚望,也是对我省近年来发展大数据探索和实践的充分肯定,更是贵州加快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
肩负国家嘱托的光荣任务,全省上下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建设好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钉钉子”精神,努力创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实践模式。
“34533”:
折射贵州探索思路的数据
自去年3月在北京举行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之后,我省积极开展大数据综合性、示范性、引领性发展的先行先试,为加快建设数据强省开展了一系列先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先试经验。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这是贵州搭建“云端”的一记巧招。
全国率先、顶层设计、国家支持,几个关键词足以说明贵州始终站在高处谋略策划大数据产业宏图。
但回到现实中,大数据产业前行需要的大量人才和高新技术,又不得不花费时间来积累,于是我省从呼叫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端产品制造等容易进入的门槛着手,一步一步向上攀行。
“如果要问贵州在探索和实践大数据发展中,积累了哪些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不如用‘34533’来概括。”省经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解开“34533”背后的密码,记者发现,这组数据尤其突显贵州特色——
第一个“3”,是指贵州重点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个问题发展大数据。
“4”,说明贵州始终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
“5”,展示贵州重点打造的“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层级的产业生态体系。
第二个“3”,意指贵州致力于大数据三个业态:主要围绕发展数据存储、采集、加工、展示、安全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和核心业务的核心业态,重点培育智能终端、电子商务、呼叫服务外包、大数据金融等与核心业态紧密联系的大数据关联业态,大力丰富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紧密融合、协同发展的大数据衍生业态。
第三个“3”,是表明贵州的目标。省经信委负责人说:“贵州准备用3至5年时间,建设成为国家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大数据金融中心。”
政府先行:
形成提升治理能力的特色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
汹涌浪潮中,贵州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带头打破数据壁垒,将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送上“云端”汇聚、共享、开放和交换共享应用,形成省市县三级政府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共用新格局。
不止于此,贵州还率先探索大数据地方立法,建立完善数据保护、数据开放、数据交易等领域政策法规,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等等。
一系列动作,正是贵州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色,更是贵州用大数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武器。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早在扬帆起航大数据“蓝海”之初,贵州就把“纪律”这面大旗插在船头,探索建设“制度笼子”和“数据笼子”。
所谓“制度笼子”,就是体制的完善与改革。人们称为“三减”和“三个清单”:减政、减负、减支,以及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
为此,我省建设了“三个平台”,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通过制度的安排,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而“数据笼子”,则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管理政府的行政行为。
在省城贵阳市,已经有12个部门率先建设了“数据笼子”,打造出“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的政府治理版本——你在执法,处处留“痕迹”,以后可以追溯当时执法正确不正确、规范不规范;“天在看”,是让老百姓都看到这个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所以,我们认为‘制度笼子’是一个体制改革,‘数据笼子’是一次技术创新,这对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萌芽状态,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相关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