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放】
6月1日,滴滴快在北京推出定位于“共享出行”的“滴滴顺风车”,该产品借助滴滴快的已有的平台和资源,利用大数据算法和先进的匹配技术,一对一连接愿意结伴同行的车主和乘客。随后,百度地图悄然出现了“赚油费,交朋友”的招募海报,加入了拼车领域。至此,BAT三家巨头悉数加入拼车领域。
【相关链接】
专车大战正酣,网络巨头又盯上拼车领域。1日,继上周滴滴快车推出“乘坐免单”后,“滴滴顺风车”高调上线运行,本月内,将从北京扩展至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在内的国内26个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专车”、“快车”、“顺风车”这样的名词。然而,“名不正言不顺”一直都是困扰互联网出行的最大瓶颈。尽管近期交通运输部的表态和各地管理部门的“新招”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但多种方式的互联网出行的身份依然“模糊”。专家表示,无论互联网出行前路如何,运营的合法性和使用的安全性都将是其努力的重要方向。
滴滴快的23日对外宣布,继上周在深圳、南京、成都三城上线后,滴滴顺风车业务今日将再开济南、西安、苏州、重庆、沈阳、合肥、大连七个城市,这标志着滴滴顺风车覆盖城市已经达到11个,这种互助出行方式将覆盖1.2亿城市人口。
“拼车市场必然会迅速巨头化。”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拼车是网络属性、聚合属性较强的行业,未来一年时间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将见分晓。而一旦主要几家形成规模化后,面向车主、乘客的补贴也将自然“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