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恰逢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主题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了《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案例篇》,详细描述了网上兼职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游戏交易诈骗、二手交易诈骗和虚假购物诈骗五种诈骗形式的十大案例,为广大青少年网友提供了生动详实的案例借鉴,提高青少年的上网安全意识。

 五大诈骗方式,十大案例详解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6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约为1亿至1.2亿左右,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6%-20%之间,我国网络用户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互联网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青少年的上网安全亟待解决。

今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了《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案例篇》,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包括网店代理诈骗、代刷交易诈骗、兑奖缴费诈骗、兑奖盗号诈骗、低价装备诈骗、游戏盗号诈骗、二手钓鱼诈骗、照片木马诈骗、搜索推广诈骗和网购退款诈骗等,对青少年网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特聘专家裴智勇表示,“青少年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但又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加上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警惕性低,因此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分子的“囊中之物”。其中,网上兼职诈骗、虚假中奖诈骗、游戏交易诈骗、二手交易诈骗和虚假购物诈骗是青少年最常接触,最容易受到侵害的5种网络诈骗形式。

此前,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率先发布了《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数据篇》。数据显示,今年1-4月,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接到网络诈骗报案6211起,其中,16岁以下青少年报案总数为124起,约占全体网民报案总数的2.0%,较2014年同期上涨了0.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14岁是一个危险期,14岁的报案者数量是13岁的报案者数量的3倍多。

从具体途径来看,在PC端,青少年主要因社交而上当受骗,这一群体占52%,其次是购物网站(20%)、游戏网站(20%);而在手机端,诈骗短信排名第一,占39%,其次是钓鱼网站(29%)、诈骗电话(26%)。

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人人有责

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上网安全问题,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特意与“六一儿童节”相结合,旨在把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作为重点,我国首个国家网络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也同时揭牌。

记者了解到,截止目前,国家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基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无论是线下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还是网站、微信、微博的互动,都备受关注,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短短6天时间,科普基地就累计接待约35000人。

据介绍,该基地由360公司独家技术指导,综合运用了4D场景体验、多人体感互动、语音识别、闯关游戏等形式,展示了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络威胁,介绍了互联网中应有的秩序,可以让青少年在亲身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人人有责。这个基地,其实是“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公益项目的一部分。早在2013年,青团中央,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团中央影视中心举办了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推进对青少年上网安全的科普教育。

团中央未来网总编万兴亚表示,接下来,未来网将联合360公司,依托中国科技馆“国家网络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的示范效应,把网络安全科普教育推广到全国,按照城市的发展及人口数量,将划分级别的、有针对性的逐级往下宣传推广,并计划在部分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均设立网络安全展区,可以展现在当地的科技馆或青少年宫等场所,供当地青少年及市民参观。

记者还了解到,基地的相关内容也将移植到“中国科技馆网上科技馆”,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互动,与青少年上网研究分析报告相结合,为青少年和家长们提供更多上网安全保护建议,保障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