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放】
【相关链接】
5月27日,记者从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项目签约及系列活动上获悉,截至目前已有35家企业与贵阳市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项目近40个,投资金额200多亿元。
签约现场,北京市贸促会、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神州数码、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和企业,与贵阳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涵盖数据中心建设、民生云合作、智慧旅游开发、呼叫中心建设等范围,这些项目实施后,将为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业平台和链条。
目前,贵阳老牌大数据企业贵州翔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与四川聚和、北京新发地等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建设国内首个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该中心将在贵阳数博会期间上线运行。
交易中心将汇聚国内的农业交易、生产数据及农产品购买、物流、质量、产量等数百种关联性数据,形成农业大数据聚合机制,再通过数据汇聚和数据挖掘来引导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化升级,推动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前几年,市场上就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现象,根本原因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缺乏市场信息分析,而通过交易中心的农业数据关联和挖掘,就可以对全国的农业市场进行精准化分析,打通农业信息交流的壁垒,帮助农民进行订单式农业生产和销售。”翔明科技总经理吕晓丹说,未来,交易中心的服务范围不仅是全国的农产品市场需求,还有养殖产品的布局、有机农产品的追溯认证等“互联网+农业”各项环节。
“数据将取代石油,成为未来制造业最大的能源。”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上如是说。博览会上,阿里巴巴展示了最新的刷脸支付技术,面部识别所需要的五官及肌肉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由阿里云计算提供。
自2014年开始,贵州省利用阿里云计算技术建设“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省级政务云平台。今年,阿里巴巴承诺继续在贵州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物流骨干网等项目,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中心。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说,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市)深度引入了阿里云计算服务,全球范围140万家中小企业享受阿里云提供的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收集到所有各种类型的信息,并且进行数据化处理,这意味着所有反应现实的信息都会变成数据,那么对现实的把握就会演变成对数据的解读。可以说这就如同存在两个社会,一个是现实社会,另一个是数据建构的社会,数据化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影,无限接近真实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大数据具有及时更新功能,这会令数据化的社会是一幅关于现实的动态投影。到那时,我们将通过收集数据来了解现实,借助数据分析来指导行动。
十年后,数据化的社会里的经济生活就会和今天大为不同。第一,大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消费行为的决定,都将依据对收集起来的全面数据的分析。第二,所有的经济主体为了利益需要关注几乎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数据都有其价值,而大数据可以告诉你怎么发掘出来。第三,所有的经济主体需要及时跟踪数据的变化,以便能够揭示数据变化背后的事实变动,及时作出反应以免遭受经济损失或者及时发现商机。第四,我们对于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是根据大数据得出的建议只管照着做。
录入照片即可随时消费的“刷脸支付”技术、记录运动数据并进行健康综合评估的体重管理平台、扫描食品条形码查询生产和检测信息的“食品安全云”、输入数据即可推荐合适衣服的“试衣街”APP……
这些是正在举行的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上展出的大数据成果,在不远的未来它们将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大数据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围绕“融合”“开放”“安全”等趋势,中国正在不断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
5月27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大数据征信与大数据资产评估高峰论坛举行。论坛围绕“迎接大数据产业的标准化时代”主题,梳理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大数据征信、资产评估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30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大数据评估如何定义数据价值,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产业基础环境等核心问题,探索基于大数据征信和数据资产评估标准化下的金融信贷、风险监管、科学治理、信用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创新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作出分析、解读及预测。
大数据来了,智慧城市来了,互联网+来了……,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政府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如何从政务大数据中受益,国际上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推进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5月27日,由贵阳数博会组委会主办,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承办的“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论坛吸引了众多业界专家学者。
论坛从对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评估和监督的角度,依次从宏观层面、国际先进经验借鉴层面、地方政府先进经验分享层面展开,重点探索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平台,促进政府职能转型,让大数据更好地为政服务、为民服务。
借此次贵阳“数博会”契机,国内多家大数据产业机构投入运营,包括理论研究、金融交易及征信机构等多种类型,其中多家为国内首创。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主任宁家骏认为,这意味着大数据产业已吸引到了多方力量支持与业界重视,是我国大数据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的良好开端。
5月24日,国内首家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在贵阳正式揭牌。这一实验室将以提供大数据发展咨询、构建大数据规划数据库和建立一体化创客空间等方式,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一个专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实验室还发布了《块数据》《DT时代》和《创新驱动力》等三本理论成果专著。
5月29日,历时4天的“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落下帷幕,签约近40个项目,投资金额200多亿元,给大数据产业加了把火。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公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3%。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融合到金融、教育、医疗、农业、电信、交通等各个行业。
以信息为表征的互联网构建起了IT时代,在业界看来,互联网化产生的大量数据将把未来带入DT(数据处理技术)时代。
使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适时建立和开放各种层次的大数据中心,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开放视野以及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大数据开放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这样的开放绝不能是毫无原则和底线的“裸奔”。由于大数据关系重大,开放时更大意不得,我们应该以捍卫国家信息安全的态度对待。大数据只有足够安全,才能发挥应有效力,国家、社会、民众才能用得放心。
正如不能让一个不会游泳且没戴救生圈的孩子去冲浪一样,我们也不能让尚未穿好“防护衣”的大数据门户大开。给大数据穿上“防护衣”,相比建立大数据本身,是一项更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急不得,也拖不得。